首頁 > 疾病科普 > 女性健康 > 沒有做過勞動模式 OL是如何抵抗疲勞的

沒有做過勞動模式 OL是如何抵抗疲勞的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臨牀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徵的指標有2個,第一,排除其他可能性疾病後,仍有6個月以上的嚴重慢性疲勞,第二,同時有4種以上的不適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力減退和集中力損傷、喉嚨痛、淋巴結觸痛、肌肉痛、關節痛

沒有做過勞動模式 OL是如何抵抗疲勞的

慢性疲勞症候羣容易復發,每次至少持續24小時,建議有嚴重疲勞的上班族,接受診察和治療,降低復發概率,緩和不適症狀。此外,還可以調整生活休息,管理飲食內容,緩解慢性疲勞症候羣炎症體質,對抗慢性疲勞症候羣。

三餐抗疲勞飲食戰略

一、早餐:遠離高GI碳水化合物

整天保持最佳狀態,早餐最重要。如果你習慣只吃兩塊白麪包就打發它,你可能會很快感到疲勞。精緻的白麪包和土司等碳水化合物,所謂高GI食物,血糖值急速上升,人體釋放大量胰島素,血糖值急速下降,產生疲勞感。

讓你充滿活力的早餐:富含纖維的全麥類食物,並搭配質量好的蛋白質類食物,例如牛奶、蛋類,澱粉和蛋白質的攝取比例最好是1:1,以及幾片黃瓜或西紅柿,配上1杯牛奶或果汁。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能持續提供充沛活力。

二、中餐:控制澱粉類食物攝入量

午飯過後,常常覺得昏昏欲睡,其實,這往往可能是食物惹的禍。如果午餐中吃了大量米飯或馬鈴薯等澱粉食物,同樣也會造成血糖迅速上升的危險,從而產生睏倦感。

同時應多吃蔬菜水果:午餐澱粉類食物不要吃太多,應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有助於分解早餐剩餘的糖類和氨基酸,提供能量。一個小竅門是吃大蒜和洋蔥,可以活力。因爲含有硫化丙烯,所以有醒來的效果。辣椒也能使交感神經興奮,發揮醒腦的作用。

三、晚餐:越簡單越好

晚餐千萬不要吃太多。豐富油膩的晚餐會延長消化時間,晚上也會興奮,影響睡眠質量。

另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和食物刺激神經系統,減少褪黑激素的分泌,是腦松果體分泌的荷爾蒙,具有催眠作用的酒精,睡眠狀況難以進入深睡期的生氣食物,如豆類、洋蔥等,肚子膨脹,不舒服也睡不着的辣食物,會引起胃的灼熱和消化不良等,妨礙睡眠。

飲食平衡是關鍵抗疲勞三大飲食方法

1、飲食平衡是關鍵

平衡的飲食肯定是多樣化的,這樣纔可以避免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虛弱。以下規則需要遵守:每餐一個水果每天兩次蔬菜(生熟皆可);食用含有電澱粉的食物,但不要過量(麪包、麪點、米飯、乾菜,最好是粗製的,因爲它含有大量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鹽);每天一次肉、魚或者蛋;最後還有每餐必不可少的奶製品(如酸奶、奶酪、乳制點心等)。

2、適當補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作爲最基本的營養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體能的主要來源。人們所有器官的運行,尤其是大腦,都需要消耗糖分。每天。50%-55%的體能補充取決於糖分。最有利的是複合糖(即慢慢吸收糖),因爲它不會立即被身體消耗,可以經常補充能量。以下食品中含有點、米飯、麪包、乾菜等豐富的複合糖。但是,不需要每頓飯都吃,一天一次就足夠了。

餅乾的主要成分是小麥,餅乾提供的能量來自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早餐中,普通餅乾、黃油餅乾或專門爲早餐提供的餅乾能量可以保證人們在午餐前精力充沛。再吃一個水果,一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就是完整而有能量的早餐,保證上午精力充沛。下午的茶點,吃幾塊餅乾喝一杯飲料,可以使工作熱情持續到工作結束。

3、不要忘記維生素C

維生素C的抗疲勞效果是衆所周知的,還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抵抗病毒入侵)。獼猴桃、柑橘類水果(橙、檸檬、柚)、紅色水果(草莓、盆栽等)、鮮豔的蔬菜(白菜、西紅柿、青椒等)含有大量維生素c。

大腦正常工作需要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對維持人體智力和體力尤爲重要。葉酸是人體生長髮育以及神經系統運行所不可缺少的維生素,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綠葉蔬菜(如生菜、野菜、菠菜等)、甜瓜和草莓中葉酸含量最高。維生素c有助於維持認識活動(記憶和學習)的有效進行。維生素c含量多的蔬菜和水果有石榴、芹菜、青椒、獼猴桃、草莓和橙子等。所以保證每天吃1-2個水果,500克蔬菜。

抗疲勞的四子飲用滋養肝腎

1、四子飲用

原料:決明子、枸杞子、女貞子、瑩子,各5克。

做法:用沸水提取飲用。

功效:滋補肝腎、清利頭目、清腸通便、退翳明目。

2、清熱明目茶

原料:生地、麥冬、菊花、二花,各3克。

做法:沸水提取悶20分鐘飲用。

效果:清熱解毒,養陰明目。

3、明目花茶

原料:金銀花、菊花、枸杞,各3克。

做法:沸水沖泡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補益肝腎。

4、枸杞桑葚粥

原料:枸杞5克、桑葚5克、山藥5克、棗5個、粳米100克。

做法:粳米煮熟後,加入其他原料,用小火煮30分鐘。

效果:養肝明目,益腎健脾。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