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育兒 > 0-1歲 > 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初春季節,氣溫的急升驟降,天氣的忽冷忽熱會刺激人體植物神經系統,使一些體質較差的人,體內功能發生紊亂,調節失控,出現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秋涼後應換秋裝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線”而疾病纏身。因此,在這個“非常”時期即將到來之際,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春捂秋凍
什麼是春捂秋凍

隨着天氣轉涼,寒露到來。溫差變化較大,也是心腦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高發期,各位朋友們應注意保暖,適時添加衣物。有不少人會利用“秋凍”來達到增強體質,但是,什麼是“秋凍”呢?春捂秋凍又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春捂秋凍是一句衛生諺語,這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2、“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3、“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着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4、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着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係。

爲什麼要春捂秋凍

爲什麼要春捂秋凍呢?因爲春天的特點是乍暖還寒,過早脫去厚衣服很容易着涼,所以要捂實衣服。而秋天的特點是早晚清涼,中午炎熱,要是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熱傷風。春捂秋凍這句老話是民間成千上百年生活經驗積累而成的,是濃縮的精華,也保障了後人緊記因時候不同適當穿衣脫衣,免除傷風感冒之苦。

1、人的機體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季之後,在禦寒棉衣的保護下,血管處於收縮狀態,整個血液循環相對緩慢,體溫調節系統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於減衣,穿單薄了,遇到天氣變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等疾病。

2、俗話還說“四月八,凍死鴨”。春天氣候變化大,忽冷忽熱,脫衣過多就不能適應,所以還是捂着點好。《老子恆言》記載:春凍未消,上身衣服略減無妨,但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寧可穿得暖和一點。尤其是老人,古人《攝生消息論》說:“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脫掉,準備幾件夾衣根據天氣隨時增減。

3、而到了秋天,氣候逐漸變冷,人們只有逐漸增加衣服,才能使機體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穿單薄點,身體還能經受寒冷的鍛鍊,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剛轉涼的時候就穿上棉衣,就會使機體和寒冷的接觸機會減少,得不到鍛鍊,抗寒能力反會減弱,到了嚴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適應,容易引起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凍着點好。但是,“春捂秋凍”要注意氣候變化,適當掌握,才能減少疾病,保持健康。

春捂秋凍的好處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1、我們常說春捂秋凍,秋季時節可以適當的凍一凍,不要盲目的給身體增加衣物。專家介紹,這樣做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可以提升機體的免疫力,進而更好的適應冬季的環境。

2、用現代觀點來分析,春捂秋凍這條諺語也是有理由的。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環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一種生理性散熱和保暖功能。

3、冬天,爲抵禦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現出閉鎖狀態。東去春來,毛孔逐漸從“冬眠”中甦醒過來,皮膚開始活躍了,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儘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使人有“春寒凍人透心涼”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可能感冒或併發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氣不穩定,過早地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涼感冒。

4、秋天的降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逐漸添加衣着,以適應外界環境。過早地穿上棉衣,不經適度的寒冷刺激,對健康也是不利的。當然“春捂”和“秋凍”都要因人、因時而宜,而且要適度,不能蠻幹。

春捂秋凍的注意事項

春捂秋凍並非人人適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羣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下面,將具體說說春捂秋凍要注意的事項,一起來看看吧!

1、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2、建議利用節假日並選擇好利於出行的天氣,閤家去郊外旅遊踏青,置身於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有利於身心健康。

3、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

4、天氣冷時及時增衣,天氣暖和時也應適當“春捂”,以避免外感風寒。

5、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6、把握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小時未雨綢繆。許多疾病發病高峯與冷空氣的到來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應在氣象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小時增加衣服。

7、注意溫差入秋後晝夜溫差大,尤其是中國北方地區,白日烈日當空,早晚秋風陣陣,老年人、兒童、慢性腎病患者自身調節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腎炎甚至加重腎衰,因此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

8、科學鍛鍊秋天只要天氣不十分惡劣就應到戶外進行體育鍛煉,如打球、跑步等。但鍛鍊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不然會引起關節韌帶和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做到身體發熱爲宜,鍛鍊後切忌穿着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着涼。

9、健康飲食秋天氣候乾燥,溫度較低,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脣乾裂、鼻出血、便祕等症。應多補充水分,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蜂蜜、銀耳、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

春捂要怎麼捂纔對

人們在“春捂”時應該重點注意幾個部位:背心、肚子、雙腳、膝蓋和腰部。背心與心肺相通,風寒之邪極易透過背部侵入人體,背心一旦受涼就會導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狀。老年人和兒童在出門時可以穿件背心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以防背心受寒。

1、膝主筋,多“捂”膝蓋可以預防風溼性關節炎,增強腿部運動能力。“春捂”應該注意腰腹和膝蓋的保暖,必要時可以套上護膝以加強保暖。

2、中醫理論有“寒從腳起”一說,因早春時地面溫度較低,雙腳接觸時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經常搓腳和按摩腳掌心、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腳都能預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3、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女性朋友必須懂得痛經是個長期伴隨左右的問題,需要每次經期和日常生活中呵護身體,方能爲以後的健康體魄打好基礎。

4、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爲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5、“捂”會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氣溫如果升幅不大就儘量少脫衣。比如有時日最高氣溫超過22℃,雖然不能像夏季那樣只穿單衣,但也不能連棉衣也不脫地捂着。捂過頭反而使人上火、血壓升高,也可能熱傷風而患上感冒。

晝夜溫差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秋凍該怎麼凍

常說的“春捂秋凍”中的“秋凍”是指秋季到來之後,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應循序漸進地添衣保暖,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所以“秋凍”的目的是鍛鍊身體的耐寒性。

1、秋凍可並不是指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還容易惹病上身。

2、南北“凍”不同我國南北兩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氣候上亦有所差異。一般南方秋涼來得遲,日間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太寒冷,這樣的地區可以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但是北方比如新疆、東北地區,已進入秋天就很快變得寒冷,早晚溫差也明顯加大,甚至還有下雪的可能。這樣的地區還是不要隨便亂“凍”的好。

3、一般地區而且言在初秋時,暑熱還沒有完全消退,這時早晚溫差並不明顯,不要因爲稍微有些微風就急着加衣服。仲秋開始氣溫逐漸下降,雖然可以感到一絲涼卻不至於寒冷,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是青壯年,可以不要着急添厚衣服。等到十月中下旬,氣溫迅速下降、早晚溫差大,這時就要結束秋凍了。

最後,媽網百笠在這裏提醒各位朋友,秋凍因人而異,並不是所有人的適合秋凍。要根據自己的體質考慮哦。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