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婦科疾病 > 新媽媽產後多久能瘦身 產後瘦身不要太早節食

新媽媽產後多久能瘦身 產後瘦身不要太早節食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產後恢復身材是很多新媽媽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做得不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產後多久能減肥瘦身呢?

對於順產的媽媽們一般一個月就可以進行纖體療程。對於剖宮產的媽媽們,則要等到腹部傷口完全癒合後才能開始腹部纖體療程,一般在產後2-3個月。但其他部位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即可進行療程。

新媽媽產後多久能瘦身 產後瘦身不要太早節食

產後多久能瘦身

第一階段產後第1周:幫助子宮及體內機能復原

孕螞咪爲了迎接“生產”這個艱鉅的任務,全身的關節與骨盆都會變鬆,加上懷孕期間內臟的擠壓,以及在生產的過程中,肌肉與韌帶難免會拉傷,或者是剖宮產後傷口的壓迫,在產後初期選擇瘦身產品時,應該避免束的太緊。建議儘量挑選輕柔、舒適且可以24小時穿着的束腹產品,搭配彈性適中、穿脫容易的緊縮褲,給予子宮適度的壓力,幫助體內機能慢慢恢復。同時配合適度的產後運動,讓骨盆、陰道恢復正常。

第二階段產後第2周:收縮腹部恢復腹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與休息之後,媽咪們的體內機能與體力大多已恢復正常狀態,但是產後腹壁的恢復速度卻沒有子宮收縮的快,因此容易在腹部形成空洞,造成脂肪囤積。若只想依靠原有的力量來恢復身材,得耗費更多精力才行。建議孕媽咪在白天的時間,可於腹部位置使用束縛力較強的束腹產品,藉由強勁的緊縮力道,貼緊腹壁,消除囤積在下腹部的脂肪,同時幫助腹直肌及左右骨盆恢復原狀。到了晚上,還是建議換回第一階段的舒適穿着。

第三階段產後第3周——產後6個月:加強、塑造完美曲線

到了這個時候原本受到子宮壓迫而往上擠的內臟,會慢慢的回覆到原位,而且產後的惡露也減少了,媽眯們可以開始針對體型的要求加強曲線的雕塑嘍!建議在白天的時候可以換上機能性較強的束褲產品,藉由專業的塑身剪裁,達到下半身壓腹、束腰、提臀以及大腿緊實的加強作用,同時加速脂肪細胞的代謝,達到瘦身雕塑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懷孕時容易因鈣質流失及產後調適不良,造成駝背、乳房鬆弛、小腹微突的現象,使得下胸圍到腰間的贅肉難以消除。

產後瘦身需要注意的事

1。不要太早開始節食

新媽媽產後多久能瘦身 產後瘦身不要太早節食 第2張

您的身體需要時間從生產中恢復。至少在六週的產後檢查完畢後,再開始注意您的熱量攝入和運動。如果您是母乳餵養的話,專家建議至少等到您的寶貝兩個月大,您再開始試着減肥。

產後太早開始節食會妨礙您身體的恢復,並且使您感覺更疲憊。您需要聚集您所有的能量來適應您的“新生”。此外,如果您母乳餵養,節食還會影響您的奶水供應。

2。對減掉的重量現實點吧

記住,您不一定會恢復到和產前的體重或體型一模一樣。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懷孕造成了永久的變化,比如軟軟的肚子、更寬的臀部或更粗的腰圍……考慮到這一點,您可能需要調整一下您的目標啦。

3。加強鍛鍊

沒有“神丹妙藥”幫您減肥:一個健康的食譜加上有規律的鍛鍊,是擺脫贅肉的最好“藥方”。在減肥的時候確保您減掉的是肥肉而不是肌肉,也是同樣重要的。

一旦您準備好開始減肥,就少吃一點,多做運動吧,即使您只是圍着嬰兒手推車快走。

4。慢慢減肥

不要制定一個嚴格的、有限制的食譜。女性每天至少需要1200卡路里來保持健康,大部分女性一般每天需要1500到2000卡路里來供應能量、保持情緒平穩。

如果您是母乳餵養,您每天最少需要1800卡里路來“滋養”您自己和您的寶寶。一定要慢慢來——減肥太快會導致您的奶水供應減少。

太快速的減肥也會使排出的毒素貯藏在您身體的脂肪裏,並進入血液、然後進入您的奶水裏。(流進血液裏的毒素包括重金屬鉛、汞等環境污染物,多氯聯苯、二噁英、有機溶劑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5。彆着急,慢慢吃

因爲新生的寶貝和新的時間安排,您可能很難找到進餐時間。但是不吃早餐會降低您的能量水平,這不利於您減肥。許多媽媽們發現一天吃五到六頓健康的小快餐(而不是三次大餐)更適合她們的胃口和時間安排。(一頓小餐可能是半個三明治、一些蘿蔔、水果和一杯牛奶。)

不要爲了減肥而不吃飯,這是沒有幫助的,因爲您可能在下一頓吃的更多。而且不吃飯也可能使您更疲憊和煩躁。即使您從不吃早餐,但請記住,吃早餐能幫助您消除上午的飢餓感和疲勞感,它也會帶給您更積極的能量。

新媽媽產後多久能瘦身 產後瘦身不要太早節食 第3張

可能的話,慢慢吃。當您放輕鬆、慢慢吃的時候,您會注意到您很容易就飽了,不太可能吃得過飽。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使您的減肥徒勞一場。根據美國國家體重控制登記中心的記錄,在符合成功標準(平均減掉66磅,並保持5.5年)的減肥者中,78%的減肥者每天都吃早餐。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