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育兒 > 育兒指南 > 責任感是從點滴事件中培養出來的

責任感是從點滴事件中培養出來的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社會出現一個新現象,兒童不能所能的現象愈來愈多,當中大部分是個人的自理及基本生活技能:7歲的孩子只吃喜歡的麪包款式,否則寧願捱餓;8歲的孩子不懂使用筷子,要傭人喂吃飯;9歲的孩子不願背書包,不會收拾書包;10歲的孩子不懂綁鞋帶;12歲的孩子不敢單獨過馬路……乍聽起來令人吃驚,其實環顧周邊,這種新現象並不少見。

責任感是從點滴事件中培養出來的

不少人、特別是當父母的,會認爲是生活小問題,毋須大驚小怪。但是,兒童不能所能,反映父母在教育中出了偏差,千萬別當小問題,嚴重的會影響子女的發展,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天下父母那有不疼愛自己子女的,很多家庭只養有一個孩子,更是愛惜有加。然而,過度溺愛並不意味着愛。一項調查顯示,70%的父母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爲他們的孩子工作,或者安排僱傭完成,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了。這到底是疼愛,還是過分溺愛,很值得探討。一般認爲,當父母的,甚至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爲孩子代勞有甚麼不可;家中反正請有保母,要保母替孩子做又有何不妥。孩子自幼學會生活技能,是將來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礎,家長若事事代勞,他們樣樣都做不來,將來何以謀生呢。

有個寓言講的就是一個慈祥的媽媽,養了個除了會吃、什麼都不會做的兒子。有一天,媽媽出去幾天,做了幾天吃的餅,放在兒子的脖子上,幾天後回家,發現兒子餓死了,放在脖子上的餅,只吃嘴邊的一小部分,兒子不僅吃嘴邊的食物,還不能動脖子上的餅事代勞是剝奪孩子今天學習的權利,削弱他們長大後謀生的技能。

一些家長認爲,在生活中工作是爲了讓孩子們花更多的時間學習鋼琴和繪畫英語。爲什麼他們太溺愛了?學習藝術掌握外語,只是幼兒教育的一方面,但從小教你自己做事自己做,是教育新一代的至理名言,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良好的性格極爲有幫助。因此,父母必須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適當的職責,讓他們做能做的事。有些家長不僅重視教育孩子的生活技能,還把孩子送到青年會的廚師班,讓孩子學習烹飪,孩子給父母自己做的食物時,孝心不言。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從學習點滴的事情中培養出來的。

兒童可以學習生活技能,從中學習工作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教授孩子生活技能,還要堅持天天做,養成習慣,毅力便培養出來了;孩子學做每件事都會遇到困難,要教會他們如何克服;遇到問題,要教會他們學會溝通,請教大人,請教同學;當他們能成功做好一件事,還要鼓勵他們幫助他人。這是教授生活技能更深層次的意義,忽視這方面的培養,意志脆弱,遇到困難容易做傻事。上個月,一名著名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參加了一家公司的客戶服務主任兩個多月,跳樓自殺,因爲他感到壓力很大。從小學習生活技能,培養堅強的毅力和勇敢的性格,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走上成功。

溫室的花很美,但不能忍受風雨。從小就鍛鍊孩子,爲他們長大後經得起社會的浪潮,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克服困難,人生。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