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育兒 > 育兒指南 > 過度教養讓孩子責任心變差

過度教養讓孩子責任心變差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的孩子責任心不好!這可能是許多父母對他們孩子的評價。但是,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李丹教授帶領課題組對少年兒童進行大範圍調查後,發現兒童責任感下降並非都是孩子自己的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高投入、以孩子爲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等過度的教育模式,孩子的責任感水平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相反,到了小學的高年級和中學後,孩子的責任感特別是自我管理能力,反而低於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李丹教授直言,當家長和社會都在譴責現在的孩子責任心淡漠時,他們可能忘記了一點,正是自己對孩子的過度關注甚至干預,導致了孩子責任心的缺失。

過度教養讓孩子責任心變差

孩子考慮責任心開始計較成本

對比上世紀80年代有關兒童責任心的調查,此次研究發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兒童中,都有相當比例會從付出成本的角度考慮責任心問題。李丹稱,兒童決定是否做一個符合他們責任心認知標準的行爲時,會考慮自己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

這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結果越是低年級的學生,責任感問題越容易受到監護人和老師的權威影響。幾乎每個年級都有相當多的學生,由自己的感情和喜好因素支配責任感的行爲。高年級學生對責任感行爲的選擇,多考慮成本,或者被周圍的人認可。

調查通過考察自我責任心、社會責任心和環境責任心,發現兒童對責任心的認知判斷與真實的行爲之間並不具有太多的一致性;相反,他們的責任心行爲與自己情感體驗之間一致性卻更高,這就是俗話說的“知易行難”。因此“責任行爲”應該成爲教育者培養兒童責任心的聚焦點。

社會責任取向高年級反而降低

20多年前的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選擇社會責任感認知原則取向的比例明顯提高,這次調查顯示,社會責任感的原則取向明顯降低到中學2年級。

李丹教授說,社會責任感的原則方向是最高水平的方向,孩子不再依賴自己的需求和外部的認可,而是積極遵循的社會規範。根據發展規律,這個比例應該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上升,但調查顯示,在二年級和四年級,這個比例處於一位數水平,到了六年級明顯上升,到了二年級,這個比例大幅下降。調查顯示,監護人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有跨年級的普遍性,不像以前那樣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也就是說,來自監護人和老師的壓力對學生責任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李丹說,這個年齡傾向的可能原因是進入中學後,監護人對孩子的干預明顯增加,特別是學業方面的重視度增加,但監護人對生活的自立和社會交往等明顯不重視。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等學業以外的能力有很多屬於心理學的社會技能,社會技能不足會影響孩子的責任感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發展。

高年級學生對他人的需求至少考慮

在調查責任感時,課題組發現,爲了愛別人,滿足他人的需求而選擇責任感,低年級超過20%,6年級超過30%,但到了初中2年級,下降到了19.3%。

李丹說,孩子的愛的方向性不僅關注社會關係中對方的感覺和需求,還認爲滿足這些需求的努力是責任感的表現。調查顯示,二年級和四年級時,由於考慮到他人的需求,自己負責的人數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六年級時明顯上升,達到了近三分之一,但到了二年級時明顯下降。

李丹教授表示,這是因爲六年級的孩子剛告別小學,升學壓力下降,在外部環境比較輕鬆的情況下,更有可能把焦點放在別人的心情上,尤其是家庭的需求上。問題是,本來在這個階段可能有很大的責任感,但是由於中學二年級的到來,中學二年級的課程負擔和大人的壓力不斷增加,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沒有時間關注別人的需求。迄今爲止,學生對他人的感覺和需求冷淡,責任感下降的可能性很高。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