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育兒 > 3-6歲 > 甲亢是怎麼引起的

甲亢是怎麼引起的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很多媽媽抱怨自家寶寶脾氣大,是實打實的“熊孩子”。然而,如果一向乖巧聽話的寶寶最近一反常態,變得特別愛生氣,這並非寶寶進入了“叛逆期”,而可能是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就是患上“甲亢”!爲什麼寶寶愛生氣跟甲亢有關?它是傳說中的“大脖子病”嗎?
甲亢是怎麼引起的
甲亢是怎麼引起的

甲亢又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發病率僅次於肥胖,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持續上升,媽媽需多加註意。寶寶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就有患上甲亢的風險。那麼寶寶出現哪幾種情況會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呢?

1、免疫系統紊亂

甲亢是一種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關。寶寶如果受到精神刺激,免疫系統易發生紊亂,致體內出現針對甲狀腺的抗體物質,引發甲亢。

2、有甲亢家族史

甲亢常見的病因是Graves病(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而Graves病是一種明顯的遺傳病,所以,甲亢是會遺傳的,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得過甲亢,所生寶寶得甲亢的機率高。

3、近期感染病毒

甲狀腺炎會引起甲亢,而某些病毒或細菌感染,會誘發甲狀腺炎。如果寶寶感染病毒,出現發燒、咽痛、心慌等甲狀腺炎症狀,就要及早治療,否則,可能會得甲亢病。

4、碘攝入過量

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原料是碘,如果寶寶攝入過多的碘,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就會引起甲亢。

5、7~14 歲的女寶寶

7~14歲的寶寶是甲亢高發人羣,其中,女寶寶發病率比男寶寶高,因爲Graves 病是自身免疫病,而凡是自身免疫病都比較“青睞”女性。

甲亢的早期症狀

寶寶患甲亢,症狀往往不明顯,一般,發病年齡越小症狀越難發現,這需要媽媽多觀察。如果寶寶出現以下三種反常信號,媽媽就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做檢查:

信號一:易發脾氣、好動多話

得了甲亢的寶寶精神容易受影響,情緒也會發生改變,出現煩躁、易怒、愛說話、好動等表現,有時注意力難集中,所以說,寶寶脾氣大也可能跟性格無關,而是身體出現疾病。

信號二:吃得多、瘦得快、大便多

患甲亢時,寶寶機體代謝旺盛,食慾增加,吃得多反會瘦,因爲甲狀腺素會令脂肪、蛋白質不斷分解,及促進腸胃蠕動,以致寶寶排便次數增加,便便變稠。

信號三:手抖、脖子腫、眼睛突

甲狀腺激素對交感神經有興奮作用,所以,已患甲亢、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的寶寶容易出現不能自控、手抖等反常症狀。此外,部分寶寶還會出現脖子腫、眼睛突等症狀。

脖子腫雖然都是甲亢和大脖子病的共同症狀,但並不代表兩種病一樣。兩種病是完全不同的,病因剛好相反。甲亢是因爲人體無法消耗大量的碘,導致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大脖子病是因爲長期缺碘,導致甲狀腺激素過少,這兩種病媽媽一定要分清。

甲亢能治癒嗎

甲亢是種難治癒的疾病,治療期間寶寶每個月都要到醫院複查,幾乎每次都要扎針抽血,而且病情反反覆覆。那怎麼治療甲亢呢?這種病能痊癒嗎?

甲亢是可以治癒的,治療可選擇口服藥物治療、反射碘治療及手術切除治療。由於寶寶年幼,體質弱,所以選藥物治療更爲合適。通常,藥物治療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控制期、減量期和小劑量維持期,總療程一般2-3年。控制期,根據寶寶病情用大劑量藥物緩解症狀,當寶寶症狀明顯減輕後,進入減量期,把藥物劑量逐漸減少。等到寶寶病症不明顯時,還需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以鞏固病情,這就是小劑量維持期。

如果甲亢反反覆覆發作,原因有多種,比如,媽媽看到寶寶甲狀腺恢復正常就停止用藥或減少藥量;飲食上不節制,讓寶寶吃了含碘多的食物;給寶寶用藥不當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出現白細胞減少症等。建議媽媽遵醫囑給寶寶用藥,以免引起更爲嚴重的併發症,導致寶寶甲亢難治癒。

甲亢寶寶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媽媽要護理好寶寶,飲食起居都要多加註意。下面通過4問4答來幫助媽媽解除疑惑:

Q1:爲什麼寶寶得甲亢不能做劇烈運動?

A1:甲亢可以導致心臟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嚴重時還會導致心臟增大、心功能減退、心臟衰竭。而運動會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在治療期間,不宜讓寶寶做劇烈運動。要等到寶寶痊癒後再恢復運動。

Q2:爲什麼患病期間寶寶不能吃海鮮?

A2:得了甲亢的寶寶不能吃含碘過多的食物,而海鮮含碘較多,所以寶寶不宜吃。寶寶應多吃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高鈣的食物,如豬骨、雞蛋等。

Q3:爲什麼寶寶得甲亢後一直睡不好?

A3:部分寶寶患甲亢後睡眠質量會有所下降,出現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來的情況,有時甚至失眠。這是因爲甲狀腺異常分泌的甲狀腺素可以直接影響腦部神經,造成甲亢寶寶失眠。媽媽應該適時撫慰寶寶。

Q4:爲什麼寶寶得甲亢後會四肢無力?

A4:甲亢會導致寶寶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長期下去必然導致寶寶肌肉無力,甚至肌肉萎縮。併發急性甲亢肌病還會出現口齒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所以寶寶治病期間要尤其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