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9年元宵節是2月19日,元宵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傳統習俗,比如吃湯圓,賞燈等等,有着很好的寓意,也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元宵節的發展也是比較久遠的,那麼,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來說一說。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爲元宵節。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爲“元宵節”。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爲人所知。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1.漢文帝爲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爲元宵節。

2、祭祀泰一神 按照我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稱爲“上元”,七月十五稱爲“中元”,十月十五稱爲“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

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歷,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吃元宵

吃元宵的習俗,其實在千年歷史的演變中曾出現過許多種類的“元宵”,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元宵是一種肉粥,到了唐朝時期人們吃的是一種帶餡的麪食。而到了宋朝時期,人們發現用糯米制作麪食口感更佳,餡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這也是當今元宵的雛形。

當下人們所吃的元宵,口味衆多,有黑芝麻、果仁、紅糖、甚至還有肉餡。香甜美味的元宵所寄託的是家人對良宵佳節的慶祝與對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喜悅。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裏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第2張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第3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爲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爲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爲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爲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爲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爲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的由來2019 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 第4張

元宵節的五個禁忌

第一個禁忌出門不能丟東西,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纔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爲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

第二個禁忌不能剪頭髮。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於自己的身體頭髮、皮膚等,人們是非常看重的。頭髮也被人們看做是財運,平常沒關係,但是正月是不能理髮的。人們還認爲理髮會“死舅舅”。

第三個不能說髒話。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月份,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份,老一輩的人講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滿嘴髒話,就會讓人覺得小氣,不吉利,被神仙聽見了也不會去保佑這樣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講髒話。

第四個禁忌是不能夠擡頭看月亮。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很納悶了,爲什麼賞月卻不能擡頭看月亮呢?這還是因爲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是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都希望這一年能夠圓滿,就如同月亮一樣,所以人們也會向月亮祈福。

第五個禁忌就是不能找別人借錢。元宵節還算的上是過年期間,在這新的一年,如果你去找別人借錢,其實就是給別人一種難堪。如果別人借給你,那麼人家這一年的好運氣很有可能就沒有了;如果不借給你,也許自己的心理上,或者你的心裏就會覺得有異樣的想法。因爲你的借錢,弄得雙方都不舒服,有可能你們的感情會受到影響。

以上就是有關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習俗和禁忌的相關介紹,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也要多多的去了解。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