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營養 > 四季養生 > 寶寶護眼應從小做起 寶寶護眼有哪些方法

寶寶護眼應從小做起 寶寶護眼有哪些方法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8.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眼睛是我們最脆弱的器官,從孩子嬰兒期開始就要注意保護。今天小編來爲大家介紹寶寶不同階段眼睛的發育指標和護眼方法。

寶寶護眼應從小做起 寶寶護眼有哪些方法

一、寶寶眼睛發育指標

1、1個月內:出生一週,寶寶的視力趨向於近視,可以把視力集中於8至15釐米遠的物體上,還能夠用眼追隨移動的物體。一週後,可以看見3米處的物體,他也將學會跟蹤運動的物體,並且喜歡看人的面孔或者高對比度的圖案。1個多月時嬰兒能看清眼前15—30釐米內的物體,能注視物體了。

2、2個月:到了2個月時嬰兒視覺集中的現象就越來越明顯,喜歡看活動的物體和熟悉的大人的臉。能協調的注視物體,能區分顏色,但不能分辨深淺,在90度範圍內眼球能隨着物體運動,當有物體很快地靠近眼前時,會出現眨眼等保護性反射,注視小手5秒以上。

3、3-4個月:3個月時能固定視物,看清大約75cm遠的物體,視力約爲0.1。注視的時間明顯延長了,視線還能跟隨移動的物體而移動。對顏色很敏感,嬰兒對色彩有偏愛,喜歡看明亮鮮豔的顏色,尤其是紅色,不喜歡看暗淡的顏色。他們偏愛的顏色依次爲紅、黃、綠、橙、藍等。仰臥時,兩眼會跟蹤走動的人。經常有意識地在寶寶面前走動,吸引寶寶的關注,觀察寶寶眼睛是否會追隨。

4、5-6個月:眨眼次數增多,可以準確看到面前的物品,還會將其抓起,在眼前玩弄。當孩子坐起來玩時,雙手可以在眼睛的控制下襬弄物體,會盯住他拿到的東西,手眼開始協調。在寶寶眼前出示玩具,並上下左右緩慢移動,觀察寶寶是否能有意識地主動追隨。6個多月時,目光可向上向下跟隨移動物體轉動90度。這時候孩子的視力可達0.1,能注視較遠距離的物體,如街上行人、車輛等。

5、7-8個月:能辨別物體的遠近和空間;喜歡尋找那些突然不見的玩具;跟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觀察寶寶的興奮程度和反應及時與否。

6、9-10個月:視線能隨移動的物體上下左右地移動,能追隨落下的物體,尋找掉下的玩具,並能辯別物體大小、形狀及移動的速度。能看到小物體,能開始區別簡單的幾何圖形,觀察物體的不同形狀。開始出現視深度感覺,實際上這是一種立體知覺。

7、11-12個月:視線能隨移動的物體上下左右地移動,能追隨落下的物體;1歲時視力可達0.2。

8、1-2歲:1歲後,喜歡看圖書,能區別物體,會模仿動作。在外界環境光線的不斷刺激下,孩子的視力逐漸在發展,到1.5歲時,他的視力可達0.4,能看見細小的東西如爬行的小蟲、蚊子,能注視3米遠的小玩具。還能區別簡單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方形。

9、2-5歲:雙眼視覺發育最爲旺盛。2-3時,視力大約達到0.5-0.6,已經快接近成人視力,但此時極易使視力喪失。四五歲時,視力大約爲1.0,各種眼部生理反射已形成並趨於穩固,此時已不易喪失視力。這階段的孩子能判斷出物體大小、上下、內外、前後、遠近等空間概念。

10、6歲:六七歲時進入成人的視覺。而立體視功能到9歲纔可達到正常。

寶寶護眼日常要如何做呢?兒童護眼要從生活習慣開始哦。

二、寶寶護眼的方法

1、少看電視:有助於寶寶身心健康。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的寶寶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總長度不宜超過半個小時。長時間看電視不但影響寶寶視力,而且目前的電視節目幾乎限制級的區分,有些包含暴力的卡通或者新聞等節目會對寶寶幼小的心靈產生不良影響。

2、避免尖銳物品:不致寶寶眼睛受傷。寶寶對危險的意識不強,所以家長要重視尖銳物品對寶寶眼睛所產生的安全隱患,包括牙籤、餐具、桌角等,建議家長最好將家中潛藏危險的用品放到寶寶拿不到的地方,當然也包括洗衣液等化學制劑。

3、眼內有異物:需謹慎處理。如果有異物落入寶寶眼睛,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慌亂,可根據異物的種類分別對待。比方說,異物是小飛蟲,家長只要用手輕捏住寶寶眼皮輕輕向上提起,吹一口氣,以刺激眼睛分泌淚水,以便將蟲子衝出;如果是細小沙粒,家長可輕輕扒開寶寶眼皮,用溼棉籤將沙粒粘出;如果家長未看到有任何異物,但寶寶仍覺得眼部不適的話,建議立即帶寶寶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4、勤洗手:遠離細菌滋擾。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雙手每天會攜帶許多病原體。勤洗手不但可以防止病從口入,而且還可以預防許多病原體對寶寶眼睛造成的傷害,包括紅眼病等。

5、減少強光刺激:保護寶寶視力。0-3歲的寶寶正處於視力發展階段,一旦強光源長時間照射寶寶眼睛,眼角膜極易受傷,並發展成黃斑性水腫甚至失明。強光源通常包括太陽光、電焊光、浴霸燈光等。建議家長在外出時,讓寶寶戴一頂遮陽帽或者臨時用紗巾給寶寶遮一下,避免強光刺激到寶寶的眼睛。

保護寶寶眼睛,家長可不能大意哦。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