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健康生活 > 細菌使人肥胖

細菌使人肥胖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學家研究發現,身材胖瘦與消化道里的細菌類型有關。一部分細菌可能更善於利用食物中的能量,並幫助人體儲存更多脂肪,導致發胖。

細菌使人肥胖

說起減肥,有的人可能挺委屈的:自己吃得並不多,爲什麼就是比別人胖?我的朋友小張的媽媽則有另一種委屈:女兒無論吃多少還是很瘦,總讓人誤以爲她這個當媽的沒有好好照顧孩子。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腸胃裏的細菌可能是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由於體內細菌羣落構成不同,人們利用食物能量的效率也不同。

暴食的瘦子

肥胖已經成爲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全球約有10億人體重超標,其中3億人患有肥胖症,美國有65%的成年人超重。這些數字就像胖子的腰圍,還在令人不安地增長。胖瘦並不只是身材美觀與否的問題(雖然多數女人減肥完全是因爲愛美),肥胖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的發病風險,嚴重降低生活質量。

每年有大量金錢花在減肥和肥胖研究上面,控制體重的效果卻實在不能令人滿意。科學家已經在尋找肥胖基因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離研究出真正有效的減肥方法還很遙遠,還是隻能勸大家少吃飯多鍛鍊。嚴格節制飲食是對意志力的重大考驗,改變生活方式以增加運動量對多數人來說也很困難,總是說的多做的少。有沒有誰能夠毫無顧忌地吃喝,不運動,卻仍然保持苗條呢?美國微生物學家會告訴你:他的研究小組餵養的無菌鼠可以。

這些實驗鼠生活在小型塑料容器裏,與外界的塵土和細菌隔絕,體內基本上沒有細菌,而普通老鼠的消化道里有着大量細菌。研究人員給這些無菌鼠提供充足的食物,讓它們隨意猛吃,要是普通鼠這麼個吃法,早就胖得不成樣子了,無菌鼠卻十分苗條。發表論文說,在無菌環境裏餵養的實驗鼠,身體脂肪比基因相同的普通鼠少42%,雖然它們吃的食物比普通鼠多29%。

有意思的是,這些無菌鼠的新陳代謝比普通鼠要慢27%,說明它們苗條的身材不能用快速新陳代謝消耗能量來解釋。還把無菌鼠轉移到有細菌的環境裏,使其消化道里也像普通鼠一樣生長很多細菌,結果它們迅速發胖,在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兩星期之內體重就達到與普通鼠相當的水平。

腸胃裏的肥胖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消化道細菌可能與體重有關。這其中是否確實存在因果關係?此後兩年中,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2005年,實驗室的另一位博士發現,胖鼠和瘦鼠消化道里的細菌不同。

研究人員培養了三組實驗鼠,其基因基本相同,只在一個“瘦素”(leptin)基因上存在不同變異。瘦素是影響體重和食慾的重要激素,瘦素基因的兩個副本都發生變異的實驗鼠長得特別胖,最後胖到走不動路,只有一個副本變異或沒有變異的實驗鼠則體型苗條。消化道細菌主要分爲兩大類,一類稱爲“硬壁菌”,另一類是“擬桿菌”。分析發現,瘦鼠消化道里的細菌主要屬於擬桿菌,胖鼠體內的擬桿菌比瘦鼠少一半,主要由硬壁菌組成。

這一成果爲細菌與體重的關係提供了定量分析的線索,但並不能說明是細菌不同導致了體重差異,還是體重差異使體內菌羣發生變化。而且,這種現象在人身上是否也存在?

其中一篇論文中報告說,她徵集了12名肥胖的志願者,讓他們採用低脂肪或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堅持一年,其間定期分析這些人的消化道細菌構成,與5名體重正常的志願者進行對比。在實驗開始時,肥胖者腸胃中的細菌有90%以上是硬壁菌,只有3% 是擬桿菌;相比之下,普通人體內細菌有30%是擬桿菌。堅持減肥飲食一年後,肥胖者的體重普遍有所下降,體內硬壁菌比例降到73%,而擬桿菌增加到15%。

在另一篇論文中,實驗室的研究生報告了他分析兩對實驗鼠消化道細菌基因組的結果。在每一對中,兩隻實驗鼠都是同胞,其中一隻是健康的,另一隻因爲瘦素基因變異而肥胖。分析發現,胖鼠體內的細菌有着更多處理澱粉和多糖的基因,能產生更多的單糖和脂肪酸供身體利用。把胖鼠體內細菌移植給無菌鼠,能使其身體脂肪在兩星期內暴增47%,而移植瘦鼠細菌的無菌鼠脂肪只增加27%。

難以分解的糖

這一連串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簡單地說,這顯示細菌能夠幫助身體利用食物中的能量,比如分解較大的碳水化合物分子,而某些細菌對此可能比另一些細菌更加擅長。這使得生活在有菌環境裏的實驗鼠比無菌鼠胖,其中又有一些特別胖,人類的胖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碳水化合物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的重要營養來源,也稱糖類,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不能分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稱爲單糖,比如葡萄糖。單糖能被身體直接吸收利用,所以病人難以進食時要輸葡萄糖溶液。我們平時吃的蔗糖屬於雙糖,能分解成兩個單糖分子,不難分解,也是迅速補充血糖的好材料。由很多單糖分子組成的糖叫做多糖,分子越大越難分解,饅頭、米飯裏的澱粉需要唾液和腸道里的澱粉酶加工,至於乾草嘛……說起來其主要成分也是“糖”,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願意去吃吃看。

爲什麼人不能靠吃草生活,牛、羊和馬就可以?因爲它們的胃裏有着特別的微生物,可以幫助分解那些分子很大的碳水化合物纖維,把它們轉換成小分子的單糖或脂肪酸供吸收。人的腸胃裏也有很多微生物,雖不能消化乾草,但也能完成一些人體本身做不到的生化反應,有助於分解食物、吸收營養。在漫長進化歷程中的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祖先都處於食物匱乏的狀態,有這麼一羣微生物來幫助自己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食物,實在不是壞事。很多消化功能就由細菌代勞了,不需要人類自己去進化出來。

與細菌一起生活

胎兒在母腹中時,基本上處於無菌環境中,消化道里沒有細菌。經過產道出生時,會感染(這裏的“感染”是中性詞,並沒有危害健康的含義)第一批細菌。隨後,大量細菌通過食物和外界環境進入嬰兒體內,到兩歲時,消化道細菌羣落基本成型。這些細菌彼此依存,一種細菌產生的廢物就是另一種細菌的食物,從而形成穩定的羣體,此後不易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它們有益無害,可以與人和諧相處。

據估計,每個人體內細菌總重爲1公斤到1.5公斤,細菌總數量爲10萬億到100萬億,超過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基因組總大小則爲人體基因組的100倍。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妨認爲細菌是主體,人體倒是個附屬器件。這些細菌與人一起生活,共同進化,對人體新陳代謝起到重要影響。

消化道細菌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受到重視,但由於其數量巨大、種類衆多,而且離開腸胃環境就難以生存,實驗室培養非常不易,人們對其瞭解一直不多。直到近年來,DNA分析技術的發展才使科學家能更好地清點這些細菌的種類,理解其功能。初步分析顯示,每個人體內可能有500種細菌,但不同的人擁有的細菌種類大不相同,因此消化道細菌總共可能有幾千種或更多。

已對消化道中一種稱爲“多形擬桿菌”的細菌進行了較爲詳細的研究,發現它有着約240種幫助分解多糖的酶,比人的98種多得多。多形擬桿菌甚至能根據飲食結構自動調整工作方式,啓動合適的基因來幫助利用營養物質。“史氏甲烷短桿菌”則可幫助清除其它細菌產生的廢物,使多形擬桿菌等細菌能更好地發揮分解食物的作用,比如將更多的果聚糖轉換成脂肪酸。

除了幫助分解食物,細菌還會幫助身體儲藏能量。研究發現,細菌會抑制實驗鼠體內FIAF酶的作用,從而幫助身體積蓄脂肪。FIAF酶產生於腸道內層、肝臟和脂肪細胞,能夠減少細胞裏的脂肪,無菌鼠體內的這種酶含量較高,感染細菌後,這種酶的活性降低,身體脂肪增加。

懶人減肥法?

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酸奶和益生菌飲料,號稱能夠幫助調節腸胃菌羣,提高免疫力、有益健康云云。將來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的商品,吃上一小盒含有“減肥細菌”的零食就能輕輕鬆鬆減肥,同時還能放心吃飯?

科學家對此照例很謹慎,不肯輕易許諾。這是情有可原的:首先,人們對腸胃菌羣的瞭解仍然十分有限,對改變它的後果沒有把握。輕率行事的話,很有可能體重沒減下去,倒弄得人生起病來。其次,如前所述,每個人的腸胃菌羣在兩歲時就基本穩定下來了,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體系,新來的細菌並不容易在其中紮根。實驗中,胖子們的體內細菌的確發生了變化,但那是長達一年的艱苦節食的結果。第三,就算是細菌這方面能夠調整過來,少向身體提供一些能量,焉知身體沒有別的補償機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地把減少的能量補回來?

所以,關於細菌和體重的研究是有趣的,值得關注一下。但是要減肥的話,只能把這當作一種“離實用還很遙遠的”可能性,最安全的方法還是少吃飯、多運動……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