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的習俗由來以久,現如今清明節也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有關於清明的習俗也一直在傳遞着,那麼,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起源

清明節傳說:傳說在春秋時期,有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於國外,因爲飢餓而昏迷過去,他身邊的大臣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烤熟了餵給重耳,重耳才存活下來。十九年後,重耳登上晉國王座,想賞賜介子推,但介子推卻帶着老母親隱居深山。重耳搜尋不到介子推,於是想放火燒山找出介子推,卻不料把介子推燒死了。於是重耳十分後悔,便把那天定爲寒食節。而寒食節與清明日期距離很近,便衍化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有關清明節的習俗是非常多的,其中都包含了不少的深意,不過我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過清明節的習俗不盡相同,一般有以下習俗:

其一、祭拜先人。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清明時節,人們上山掃墓,祭拜祖先。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第2張

其二、插柳戴柳。柳枝既是春天的象徵,“萬條垂下綠絲絛”,也是驅鬼辟邪的利器,“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插柳戴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與文化符號,有的地方也興種樹。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第3張

其三、遠足踏青。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蟄伏了一個冬季的人們,終於可以趁着四月春光脫去棉服,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第4張

其四、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第5張

其五、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帝呼爲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爲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清明節習俗起源2019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第6張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其六、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的禮儀以及禁忌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祭祀先祖表達自己敬意的同是又要注意那些禮儀以及禁忌呢?

以前好多人在清明節當天總喜歡說清明節快樂,在這裏,小編想給大家說,清明節這一天畢竟是傳統的祭祀節日,懷念先祖的日子。所以,說“清明節安康”要比“清明節快樂”要好很多。

其次在祭祀先祖的時候不要穿特別鮮豔的服裝,這是不尊重祖先的表現。最好選擇深色服飾,黑色最佳。掃墓時不要嬉笑打罵,畢竟祭祖是沉痛的日子,在一個就是掃墓時間,最好是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傍晚時分不可掃墓。如果祭祖時想送花,最好選擇白色的菊花,菊花代表思念和懷念之情。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