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的二十四馬上就要進入尾聲了,而小寒是二十四節氣的倒數第二個,那麼古代文人騷客關於小寒節氣發過什麼樣的詩句呢,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又有什麼樣的諺語,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竇園醉中前後五絕句

陳與義[宋]

東風吹雨小寒生,楊柳飛花亂晚晴。

客子從今無可恨,竇家園裏有鶯聲。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唐]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遙和康錄事李侍御萼小寒食夜重集康氏園林

皎然[唐]

習家寒食會何頻,應恐流芳不待人。

已愛治書詩句逸, 更聞從事酒名新。

庭蕪暗積承雙履,林花雷飛灑幅巾。

誰見柰園時節共,還持綠茗賞殘春。

顧渚行寄裴方舟

皎然[唐]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濛濛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 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峯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 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詩句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第2張

山園小梅

宋·林和靖

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在衆芳消歇之時,獨有梅花傲雪綻放。淡淡月光之下,梅花若隱若現,樹枝在風中搖曳,梅香隨風而來,又飄然而逝,“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盡了梅花之色,梅花之香,成爲詠梅的千古絕唱。

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在萬木被寒冷催折之時,梅樹的根堅忍不拔地向地下伸展,汲取着大地深處的陽氣。“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寫出了梅花不畏嚴寒,深雪苦寒中綻放着清幽素雅的風姿。

玉樓春·紅梅

宋·李清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梅花含苞而待,卻不肯輕易地綻放。詞人作爲學道之人,經不住世間的風風雨雨,花窗下愁悶煞人,小闌無心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寫出了詞人雖愁悶卻仍禁不住要及時賞梅的矛盾心態。

雪梅·其一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認爲自己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詩人停下筆來細細思量,依舊難以作出評定。“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寫出了梅花和雪花各自不同的特點。

關於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句 小寒相關的詩句諺語 第3張

諺語

小寒無雪,小暑必旱

這是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諺語。說得非常肯定。二十四節氣只剩下最後兩個,若是還不下雪,老農基本可以肯定,明年會繼續旱。“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冥冥之中大自然的規律,科學雖然無法解釋,卻真實存在。

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若是小寒下起了雨,那自然是天氣太暖的緣故了。該冷不冷,明年倒春寒的機率非常大。哪怕是雨水、驚蟄節氣,應該暖得所有蟲蛇都出動,也不敢大意。

所以在春耕時,有經驗的老農都不急着下種,寧可晚一些。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暖,立春雪”。寒冬臘月,農村沒有城市這樣的暖氣,肯定是冷的。可農民寧願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只有這樣,明年纔是個豐收年。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該冷不冷,該熱不熱,都違背自然規律,鐵定出事。大雪封門,北風怒吼,屋檐下冰掛一排排閃着耀眼的寒光,這纔是小寒該有的正確打開方式。

“小寒寒,驚蟄暖”,一條條的農諺,彷彿是老祖宗在耳邊諄諄教導。它們是我們今天解密大自然的鑰匙。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三九四九,是一年最酷寒的日子。若是這個節氣反常到河都沒被冰封住,無法承載人的重量,那來年天災必多,尤其是冰雹。

大自然以這種方式,保持着四季氣溫平衡,也以不同氣象,來提前預告來年的氣候。只是很多時候,大自然泄露給我們的天機,我們根本沒用心去解讀。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