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學育兒 > 0-1歲 >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若能早期發現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不僅可以早期治療,也因爲治療方式相對單純,而有較好成效且後遺症少。但該如何早期發現呢?髖關節超聲波可說是當前早期診斷的好方式。下面本站的小編爲大家分享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家一起來看吧。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常聽到老年人要置換髖關節,其實,新生兒也有髖關節的問題,即「髖關節發育不良」,過去認爲「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是先天性疾病,現在則改以「發展性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稱之,「發展性髖關節脫臼並非只有出生時發生,若在發展過程中,有所處置不當,也可能造成髖關節的發育不良」。照顧寶寶時,不要用包巾把寶寶包得緊緊的;使用揹帶時,注意讓寶寶的雙腳自然外展。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若要把握出生至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就要及早發現!目前關於新生兒髖關節的篩檢方式:

徒手理學檢查

最普遍的就是由兒科醫師執行理學檢查,徒手測量髖關節是否會因特殊手法而脫位或復位,檢查時間先後在嬰兒室的新生兒檢查與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前三次。若有所懷疑,轉診兒童骨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雖然對於兒科醫師來說,徒手操做髖關節的理學檢查並非難事,但真正要檢查出有此問題卻有難處。

X光檢查

理學檢查外,還有X光檢查,「但必須等到寶寶4個月大後,X光才具有診斷意義」,但與早發現早治療卻有段距離,往往發現有問題爲時已晚,同時,父母往往會擔心X光輻射線對寶寶的影響,不免遲疑。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第2張

髖關節超聲波

相較4個月大後才適合以X光檢查,「在寶寶4個月前,髖部絕大部分都還是軟骨組織,適合以超聲波檢查,檢測敏感度極高,由訓練完善的操作醫師,以標準化的檢查模式,可以得到比較一致的檢查結果,比起徒手的理學檢查,較具客觀性」。

「篩檢是從不知道誰有問題的羣體中,篩出真正的異常個案,以髖關節超聲波篩檢爲例,無非是希望能及早發現並治療,藉此改變孩子的一生,不讓異常問題終生困擾患者的身心」。

由於目前提供新生兒髖關節超聲波篩檢的醫療院所尚不普遍,若父母有意讓寶寶接受自費篩檢,可至進行查詢,參考經由該系統培訓並通過認證的醫療人員名單,以確保檢查質量。

執行新生兒髖關節篩檢即使只是徒手檢查人人有責

因爲兒科醫護同仁知道要重視這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即使沒有做超聲波篩檢,也會提醒父母、祖父母和照護者,該如何抱小孩及選擇合適的揹帶。在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是嬰兒室的護理人員,甚至父母自己發現問題,也證實了衛教是非常有效的。

髖關節發育不良影響一生

髖關節是介於大腿骨與骨盤之間的大關節,是由股骨頭及髖臼所構成,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當以單腳站立時,髖關節需承受4倍體重的壓力,在跑步跳躍時,則承受更甚於4倍體重的壓力,因此,當髖關節結構出問題時,發炎疼痛及退化的狀況就會提早發生。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髖關節不穩定及結構異常的病症,不治療的話,輕者到成人時期,關節開始發炎疼痛;40、50歲惡化到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嚴重的發育不良,在嬰兒時期已發生關節鬆脫,1歲開始則會影響到生長板,可能會有脫臼、走路時有跛行及長短腿的現象」。

目前嬰幼兒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約1.5/1,000,算是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患者大多爲女生,由於此疾病的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疼痛感,因此常被忽略。只是一旦受到忽略,影響所及不只是一生無法有良好的行走姿態,心理受到的影響更是難以言喻。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第3張

髖關節發育不良之高風險族羣

寶寶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一般認爲是因在子宮內受到壓迫所致,若懷的是第一胎、羊水過少、胎位不正特別是臀位產,都屬於高危險羣,使得髖關節較易發生脫臼。此外,如果身體有相關特徵,如:大腿外展受限、長短腳、兩側大腿內側、會陰部或臀部之皮膚皺褶不對稱、髖關節在轉動時覺得有滑脫的感覺、斜頸、足踝變形內翻或外翻等也是發生問題的高風險羣。另外,家族中追溯到祖父母輩,有人罹患此症的,特別是媽媽、姑姑、阿姨、堂表姊等等女性,家人再患的可能性較一般人來得高。陳慧文醫師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羣不妨主動接受髖關節超聲波篩檢,以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第4張

治療方式因年齡而異

雖然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方式不僅相對簡單,也有較好的成效。陳慧文醫師表示,出生至3個月爲治療黃金期,寶寶6個月大前的治療方式,以吊帶固定6至12周爲主;6至12個月大,則須以石膏固定復位;1歲之後就必須接受開刀復位及重建髖臼,且年齡愈大,手術困難度隨之提高,效果卻愈差。她補充,「6個月以上的寶寶,必須先進行麻醉,才能打石膏,光是麻醉就讓父母覺得擔心,還有打上石膏後的照顧也不是容易的事」。臨牀上,常可見父母察覺孩子走路怪怪的才帶去就醫,往往已經是2、3歲的年紀,只有開刀一途,這時不僅醫療花費的時間更長、風險更大、術後照顧的困難度增加,家屬還得承受更大的身心負擔。

此外,若未能及早診斷與治療,即使接受了成功的復位及矯正手術,仍有股骨生長異常及早年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陳慧文醫師指出,「國外對術後追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羣人約4、50歲前後就會面臨髖關節發炎的問題,一般人則多半到6、70歲纔有此問題。及早治療,可讓寶寶以簡單的治療方式,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更沒有終生的後遺症,因爲絕大多數的髖關節發育通常都能回覆正常」。

嬰兒髖關節篩查方式有哪些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第5張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