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兒童疾病 >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新型肺炎期間,大家沒有這個病的會在家進行自我隔離,但是長久的待在家會影響自己的情緒,那麼要怎麼緩解這樣的情緒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廣大民衆要控制自己的心境,努力調整內在的不正常狀態,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心態調適,增強心理素質,保持積極、愉悅的情緒,強化抵抗疫情能力,從而做到身心健康。具體方法六條:

1、理情療法

理情療法是由國外臨牀心理學家艾里斯創立的“理性一情緒療法”,指情緒困擾,並不一定由誘發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經歷者對事件的非理性解釋和評價引起,如果改變非理性觀念,調整對誘發事件的認識和評價,領悟到理性觀念,情緒困擾就消除了。如新型肺炎,突如其來的到了,有的人就認爲太突然了,太可怕了,從而產生恐懼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有的人認爲有政府管,一切依賴政府,產生依賴心理。有的人懷疑一切,認爲相關機構和人員辦不好事,產生懷疑心理。正是因爲有了上述心理定式,才導致了不良情緒。如果正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鍾南山院士講的,早發現,早隔離,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率就減少。走進心理誤區的人,瞭解到實情後,就能糾正不良想法,克服不良情緒,走出心理誤區。

2、適度宣泄

適度宣泄法是指當遇到各種矛盾衝突,引起不良情緒時,應儘早進行調整和適度宣泄,使壓抑的心境得到緩解和改善。我們當前宅在家裏防範病毒時,如果感到心情不爽,可以用宣泄療法。一是傾訴。可以電話找同學,朋友,老師,心理諮詢人員訴說自己的煩惱,一吐爲快。二是寫日記,發微博,微信,QQ,寫出心中的苦悶。三是擊沙袋或者打被子,在陽臺上大聲喊上幾句或高歌一首。四是大哭一場,發泄心中鬱悶情緒。當然宣泄時,要把握分寸,不傷害自己、他人及公私財物。

3、積極暗示

心理學的暗示是指個人通過語言,形象,想象等形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此方法由法國醫師庫埃於1920年提出,其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變得越來越好”。積極暗示能令我們保持好的心情,樂觀情緒,自信心,從而調動內在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如關閉武漢這座擁有千萬以上人口的省會城市的對外通道,是壯士斷腕,是顧全大局,是爲全國人民做出的巨大付出!武漢是疫情重災區,預防感染最重要,相信政府領導力,醫護人員立功勞!

4、轉移注意

是指把注意力從不良的刺激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或從事其他活動的一種自我調整方法。在新型肺炎發生後,在家裏可將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上,如做操,微信聊天,看電視,聽故事,玩遊戲,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防止不良情緒泛化、蔓延,體驗積極心理。

5、補償代替

補償代替法即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改變原有行爲方向,以其他能夠獲得成功的活動來代替,以彌補因失敗而喪失了自尊和自信,在家宅着,不能上班,不能走親訪友,要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方向,可讀書,看新聞,做研究,教父母唱歌,和家人打撲克,使平凡家庭生活變得生動有趣。

6、自我安慰

又稱自我慰籍。是指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爲防止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可以找出一種合乎內心需要的理由來說明和辯解。即“甜檸檬原理”和“酸葡萄原理”。如在家比外出舒適,封城是好事,可以有效避免疫情擴散傳播!不走親訪友,可節約開支。機動車不外出,可節省油錢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禍得福,否極泰來!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第2張

“自我隔離”時間久了生活枯燥鬱悶,睡不好,可以做些什麼?

當前階段作爲普通民衆“自我隔離”就是愛自己、愛社會、支持抗疫的表現。“工作久了想休息,休息久了想出去”,這是社會人的正常需求。自我隔離是對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種破壞,引起身心方面的諸多不適也在情理之中。

解決的辦法包括但不限於:

1.愛家敬老,陪伴家人。把平時忽略的補回來,特別是愛情和親情。

2.“閉關”修行,蓄積心理資本。利用難得的在家時間,將自己從生死疲勞慌慌張張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把隔離當做“閉關”或“齋心”,向內審視覺察自我,傾聽自己深層的心靈動態,獲得更深層的意義感。

3.健身養生,適度娛樂。以室內活動爲主,通過飲食、運動和規律作息調理身體,提升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同時開展一些適合自己和家人的娛樂活動,比如棋牌遊戲、親子遊戲、看影視劇或培養個人愛好等,達到身心和諧放鬆的良好狀態。

小貼士:尋找生命意義感,心理強大何懼冷暖

新型肺炎自我隔離心情很鬱悶怎麼辦 自我隔離期間心情不是很好怎麼緩解 第3張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