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瓦片爲什麼要標註編碼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瓦片爲什麼要標註編碼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7.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紫禁城迎來了600華誕,關於故宮有很多歷史故事,現在很多故宮人投入於修繕事業,據悉,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這是真的嗎?爲什麼要標註編碼?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寒冬勘探不能使用供暖設備、每片瓦件爲確保完整歸位都要標註編碼……這些都是故宮人的日常。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瓦片爲什麼要標註編碼

717446塊款識瓦片登記在冊

養心殿修繕從屋頂開始,工作人員將琉璃瓦逐片逐壟地揭開,逐一編號記錄方位,以便復位時準確無誤。除了基本的尺寸,工程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還拓印記錄下每一塊帶有款識的瓦片。

經過統計,已收錄的717446塊帶款兒的瓦片包括110多種不同樣式的款識,有些是有明確的時間年代信息,比如“雍正九年”。

還有些標註了明確的宮殿信息。比如有些寫有“文華”字樣。

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爲文華殿燒製的,但因爲養心殿的某一次小規模修補,匠人將瓦從庫房裏直接提過來使用了。“以後隨着研究更深入,也會有更多解讀。”專家說。

看上去千篇一律的瓦,細讀卻各有千秋。工作人員發現,養心殿區域的琉璃瓦件以“嘉慶五年”時期居多,且形制最爲規整。所以此次修繕時也以此爲參照。補配的瓦件依舊採用古法,而非流水線產品。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瓦片爲什麼要標註編碼 第2張

600年紫禁城是怎樣修起來的

故宮建築本身,就是故宮的歷史。

論建築格局,故宮的佈局規劃,可上溯自與《周禮·考工記》相近的都城設計規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南半部爲前朝,北半部則爲後寢,太廟(今北京市人民勞動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分居左右。

而午門等建築的規劃,又承襲了隋唐時恢復的“三朝五門”形制,中軸線這一盡展北京城壯美的大格局,則是元代宮殿遺址打下的基礎。

故宮的修建,是中華文化精粹的不斷接力,最後由明清兩代的建築技藝與全國各地的原材料,得以凝練成型。因而,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故宮建築羣,本身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大舞臺。

故宮每一片瓦都有編碼是真的嗎 瓦片爲什麼要標註編碼 第3張

故宮所用材料,匯聚各地原材料與工藝的精華,亦凝練了人民的智慧:

河北和京郊的石材打起根基,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石典雅博大,四川、河南、江西、湖北、浙江的木材撐起精巧的木構,山東博山的紅土子(赤鐵礦)刷起了紅豔的宮牆,琉璃瓦來自門頭溝和海王村,今日仍有“琉璃廠”的地名;鋪地砌牆的磚來自山東臨清,更有敲出金屬聲,造價高昂的“金磚”來自蘇州松江、相城等江南繁華鄉……

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着長江來到京杭大運河,並北上送往京城。。

紫禁城六百年,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這裏承載着古代中國的一幕幕治國求索故事;在近百年來的風雲激盪裏,這裏則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爲保護建築而奔走的事蹟。

朱棣建成紫禁城後,仍有諸多皇帝拓展紫禁城的建築格局,如嘉靖年間,紫禁城內外宮苑格局大變,改三大殿名;雍正皇帝居住在養心殿,令其成爲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新中心;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則拓寬了後寢一帶的空間,也讓故宮建築的風格更爲多變,功能更爲多元。

但要說能在風雲際會之間,見證無數故事的,當屬明永樂年間,沿襲洪武制度修建的武英殿。

這一殿與文華殿遙遙相對,主要用做皇帝的便殿,也用於皇帝齋戒。但它卻總是在風雲際會之間,見證無數故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稱帝,又燒燬了太和殿、中和殿等宮殿和九門城樓,後來匆忙撤退,武英殿才倖免於難;同年五月,清軍入關,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在武英殿升座,接受舊朝衆官跪拜,此處再度成爲王朝更替的象徵。

此後,康熙皇帝曾暫居武英殿沉潛讀書,謀除鰲拜,後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設立修書處和造辦處,讓這裏成爲清代以來故宮文化事業的核心;同治八年(1869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三毀兩建,則爲武英殿重修工程留下詳實的資料,稱爲《武英殿欽工處檔》。

這也成爲故宮又一次新生的契機,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試點工程開工儀式舉行爲起點,故宮百年大修拉開序幕,預計將於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時完工。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大修工程。從深遠的修復技藝、到現代科技的兼容幷包,背後是一顆顆專職營造,守護文化的匠心。

今日的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羣。按寫下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開山之作《中國建築史》的樑思成先生的話,紫禁城“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爲世上任何一組建築所不及”。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