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婦科疾病 >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肌瘤多生長在子宮體部,少數生長在子宮頸部。子宮體部肌瘤的常見類型是牆間肌瘤,約佔60%-70%,其次是漿膜下肌瘤,約佔20%,其次是粘膜下肌瘤,約佔10%。一般來說,它是多發性的,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肌瘤增大或腫瘤體內發生栓塞時,容易發生變性。多見於30-50歲的女性。中醫被稱爲癱瘓。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肌瘤

[臨牀表現]

臨牀症狀與肌瘤生長的部位、大小有關。月經變成最常見的症狀,大肌壁間肌瘤和粘膜下肌瘤月經量多,生理日延長和週期縮短,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貧血,粘膜下肌瘤時陰道出血或白帶不規則(白帶是女性從陰道流出的粘性白色液體,是前庭大腺、子宮頸腺體、子宮。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異常。肌瘤增大時,可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壓迫症狀,甚至可以在下腹部接觸腫物,漿膜下肌瘤扭轉或肌瘤變性,急性腹痛(腹痛)是臨牀常見症狀,也是促進患者就診的原因。腹痛多爲腹內組織或。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有些患者因肌瘤生長部位妨礙妊娠卵着牀,影響精細通行,也可引起不育和流產。

[診斷]

1、有典型症狀或部分患者無症狀。

2、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表面不規則膨脹,質量硬,大肌瘤腹部可接觸腫瘤,粘膜下肌瘤突出陰道內,可見紫紅光滑環狀腫瘤,肌瘤變性時子宮柔軟,壓痛。

3.超聲波檢查:診斷子宮肌瘤最常用的檢查方法,根據回聲圖像,可以顯示子宮大小、子宮內狀況、肌瘤數量、大小、部位、退行變性等。

4。官腔檢測和診察:可以知道官腔的深度和形態。

5。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可顯示子宮大小、官腔形態和肌瘤附着部位。

6。內窺鏡檢查:官腔鏡可窺視腔內粘膜下肌瘤,腹腔鏡可直視子宮外形和肌瘤狀況。

7。鑑別診斷

(1)妊娠子宮根據停止經歷、妊娠反應、子宮變大變軟、尿妊娠試驗陽性等,與子宮肌肉腫瘤難以鑑別。肌瘤合併懷孕時,可以進行超聲波協助診斷。

(2)卵巢腫瘤:一般來說,兩者難以識別,但實質性卵巢腫瘤可能被誤診爲漿膜下肌瘤,相反,漿膜下肌瘤囊性變化時也容易被誤診爲卵巢囊腫。卵巢囊腫與子宮粘在一起時,更難識別,但超聲波和腹腔鏡可以確診。

(3)子宮腺肌病:臨牀上月經量多,生理日延長和子宮增大,臨牀症狀以生理痛、性惡化爲主,檢查時子宮均勻增大,懷孕2個月大小少,具有前子宮增大、後子宮縮小的特徵,超聲波有助於診斷。肌瘤與肌腺疾病同時存在,難以鑑別,需要術後病理證明。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子宮肌瘤無症狀,3個月以下妊娠大小,月經正常,3~4個月可複查1次。

(2)激素治療:患者年近閉經(女性閉經是指卵巢功能進一步衰退,最後消失的時期。卵巢每週停止排卵,閉經。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中所述情節,對概念設計中的量體體積進行分析,由於某種原因不適合手術治療者,在內膜疾病檢查中消除惡變後,可以使用雄激素治療。甲基高丸素,每次5-10mg,每天1次丙酸睾丸酮,每次25mg,每週肌肉注射1?三次。每月劑量不超過300毫克。

(3)手術治療:根據病情,選擇刮宮、腹式子宮肌瘤切除、陰道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切除。

2、中醫藥治療(適用於保守治療範圍者)

(1)氣滯血淤:細胞中瘻塊、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經色紫暗、血塊、小腹膨脹(普通人胃腸內存在一定量(約100~200ml)的氣體,氣體多在胃和結腸內、小腸腔內。的雙曲餘弦值。的雙曲餘弦值。疼痛、血塊下降後疼痛減少經前乳房膨脹疼痛,情志抑鬱心煩,舌質紫暗,苔薄,脈弦澀。

治療方法:活血,消癱散結。

方藥:當歸、川雄、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烏藥、制香各10克,赤芍、荔枝核、夏枯草各15克,生蠔30克,烤甘草6克。

中藥:五香丸。

(2)氣虛血淤:細胞中積存,月經前期量多,或無遺漏,顏色淡,有血塊,小腹疼痛,氣短無力,物少,臉色白,舌質暗,邊緣有淤泥,脈虛細。

治法:益氣補充中,化瘀消瘻。

方藥:黨蔘、炙黃芪、白朮、山藥、山蘑菇、夏枯草、昆布各15克、三棱、莪術、枳殼各10克。

中藥:婦科回生丹。

(3)痰瘀相互結合:細胞中積存,小腹膨脹疼痛,帶量多,色白質濃,月經量多,結婚長期不育,胸痞滿,身體肥胖,舌質暗,苔膩,脈滑。

治法:理氣化痰,祛痰消瘻。

方藥:半夏、陳皮、制香附、川藝、檳榔、茯苓、蒼白朮、夏枯草、海藻各15克、莪術12克、木香6克。

中成藥:桂枝茯苓丸合二陳丸。

[預防和養護]

1。調整情志,精神舒適,保持血氣。

2。清潔外陰,子宮肌瘤經期延長,應保持外陰清潔,防止感染。

3、合理應用性激素類藥物,防止長期過量應用雌激素。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