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生活疾病 > 腦癱患兒常見的心理障礙

腦癱患兒常見的心理障礙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閲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腦癱兒童由於身體運動障礙、社會活動受到限制等原因,情緒和人格特徵的變化很多。主要表現為(1)情緒障礙:疾病給患兒帶來很多不便,限制活動,需要長期終身康復治療。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緊張、不安、恐懼、被嘲笑、處處感到低人。嚴重的疾病負擔使其情緒消沉、自卑、自棄,如兒童感到孤獨、不幸、悲觀,甚至焦慮、抑鬱、羞恥等嚴重的情緒障礙,觀察的兒童大多有情緒障礙。恐慌症多見四肢和軀體運動障礙患兒、痙攣性患兒多見,其表現為發抖、心悸、出汗、呼吸短促、虛弱、害怕失去控制甚至窒息。恐慌行為多發於年長患兒,害怕擁擠、人羣及聲音,喜孤獨自玩。鄭州大學三附院兒童腦癱康復中心翟紅印(2)行為異常:腦癱兒童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變化,如頑固、多動、衝動、社交退縮、強制行為、攻擊行為甚至自我傷害。腦癱兒童最常見的強迫行為可以在2歲時表現出來,積極地表現出重複固有的動作,如檢查、重複整理和排列動作、重複頭腦動作和伸出手、重複單詞、不安和機械重複操作動作,同時也兼具恐。另外,也可以表現為選擇性沉默症,主要表現拒絕與任何人接觸和説話,該症與人體氣質差異和生物學易感性有關,經常伴隨着不安、恐慌、注視、社會歧視和恐怖。(3)認識損害:兒童認知功能涉及學習能力、智力、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腦癱患兒存在的認知障礙是國內外許多學者證實的。例如,記憶障礙、學習新事物、記憶和集中精力困難。認知障礙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兒的認知功能主要取決於大腦的損害程度,遺傳和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患兒的感情和行為也會影響學習潛力的發揮。

腦癱患兒常見的心理障礙

腦癱患兒應該如何進行心理指導

腦癱患兒因病多年,經常產生自卑感、情緒抑鬱症的社會和家庭的不良刺激,如歧視的態度、成長、教育和職業上的各種問題,有些患兒因過度照顧和肩膀而與集體疏遠等病情進行性發作也會影響智力發育。因此,對腦癱兒童進行心理治療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干預內容應包括心理諮詢、認知行為治療、運動治療及社會支持等幾方面。(1)心理諮詢:進行心理諮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其次,對患兒情況要作定性、定量的全面評估,採用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測試。定性評估的目的在於瞭解患兒及其家屬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作為諮詢的依據。定量評估是把存在的問題加以量化並觀察諮詢的效果。心理諮詢要注意以下幾點:1)傾聽和理解:醫師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學的好奇心時才能做到耐心地聽、注意地聽。理解是指站在患者的立場上看待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患者的心理體驗、對自己困難的態度、對不起的言外之意等。通過深入的對話,發現心理障礙的促進和影響療效的因素(特別是心理社會)本身就有治療作用。誠實的理解有助於患者接受疾病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2)安慰、鼓勵和保證:安慰只有真誠才起作用。不要讓患者感到欺騙和禮儀,也不要説實話,讓患者感到虛偽,感到疏遠和冷落,感到悲傷。鼓勵和保證實事求是,首先接受康復有很多困難,但必須有勇氣和疾病戰鬥。研究康復治療及療效情況,儘量改善生活質量。保證不能過頭,不能實現的保證有時會給患者造成無望感。3)商討和建議:所謂商討是指任何治療都是要由醫患雙方共同完成的,尤其是像腦癱這樣的殘疾,醫理由以平等的態度與患兒父母甚至患兒本人商量哪一種治療方案更切合實際。提出的建議應考慮兒童的文化背景、興趣和客觀環境,具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儘可能具體。(2)認知和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是1970年代發展起來的以改變不良認知方式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治療的目的是糾正不正確的認知,改變患者的感情和行為,是孩子和家人需要幫助的問題。認知療法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如何接受和適應客觀事實,克服心理障礙?

大個人都希望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不幸的是,當他們生下一個身體缺陷的孩子時,他們肯定會非常痛苦。特別是在初期,會有強烈的罪惡感或失望、羞愧、可憐等心理活動,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斷折磨自己,這些心理障礙會阻礙患兒的治療。有的患兒會失去治療關鍵時期,將會造成更不幸的後果。關鍵是接受和適應的問題。醫生診斷患兒有腦癱危險時,一般家長受到的打擊相當大,發生了什麼事情(1)(2)為什麼這樣的事落在我頭上?(3)我生病傷了孩子的大腦嗎?(4)如果我不結婚,就沒有這樣的事嗎?(5)生出這樣的孩子多丟人,他將來怎麼辦?(6)他不行嗎?但是孩子需要母愛,該怎麼辦呢?這些心理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適應。父母對這個問題的適應不僅對殘疾兒童,對整個家庭的幸福也有很大影響。有些父母心情矛盾,有時像普通孩子一樣愛他,有時擔心孩子的未來,找到治療方法,希望孩子能奇蹟地恢復。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殘疾是自己的過失,為了補償,終身照顧孩子。因此,理想的適應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為了使家庭成員與殘疾兒童之間的關係在情感和社會上正常,每個成員都應該幫助殘疾兒童,勇敢地承擔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克服各種心理障礙。

在腦癱兒童康復治療中,兒童是主體,康復師是訓練的領導者,家長是訓練措施的貫徹者。父母最初發現孩子異常,也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顧者。治療期間,在康復中心,治療師對兒童的治療時間有限,兒童能否得到充分的訓練,依賴於與他們一起生活、照顧起居的監護人。因此,家長應學習正確照顧腦癱兒童的方法,如睡覺的姿勢、平時放置在牀上的姿勢、走路的姿勢、玩耍的姿勢、抱的姿勢、坐時手和腿的擺放方法等,並一點一滴地將這些訓練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有些訓練,如放鬆肌肉的訓練,是每日必須做的,需要長期堅持,通常要堅持到孩子16歲左右,因此,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家長的耐心。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過早會離開並去上學,你可以不訓練它,那麼當你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會長得很快,導致二次損傷,肌肉攣縮會加重,你的關節會畸形。家長參加孩子的康復訓練,也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信、感興趣。培養兒童獨立性需要監護人協助的兒童生活處理需要監護人的支持,培養這些特殊兒童的性格、智力、語言能力,監護人具有更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首先要儘量克服心理障礙,面對現實,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都有利。除了儘快在醫院與醫生合作進行正確的矯正治療外,兒童康復也必須依靠父母的積極合作。家長在家的鼓勵、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可以相當減輕孩子的抵抗感。孩子不理解不合作時要耐心。還要注意拉近家中其他成員與殘疾兒童的關係,每個成員都要幫助殘疾兒童,勇於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克服各種心理障礙。

此外,與兒童鍛鍊和活動治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孩子必須在父母的耐心指導下學習一些東西。否則,他什麼也學不了。孩子在醫院接受相應的治療後,有控制頭部和軀幹的能力,回家後有機會練習,日常生活中的服裝、脱衣、脱襪、上廁所、睡覺等是孩子的訓練機會和項目。家長要同孩子一起做治療性的訓練遊戲,注意訓練的時間一次儘可能不要太長,進行訓練的形式也要多樣多變。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防止孩子走路時摔倒,遠離利器、火等危險物品。在飲食上多給孩子吃蛋白質豐富的食品。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