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健康生活 > 脈管炎診療與風險防範

脈管炎診療與風險防範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病)是累及四肢中小動靜脈一種週期性、節段性炎症病變。病變本多數發生在四肢血管,尤其是下肢爲常見。我國各地均有發病,而以北方多見,病人絕大多數爲男性,好發於青壯年。Buerge通過系統研究於1908年將其命名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中醫學中屬於“脫疽”範疇,又稱之爲“脫癰”、“十指冷落”。早在《靈樞·癰疽》篇中就對脫疽證有較爲詳細的記述, 晉隋唐時期,在《劉涓子鬼遺方》、《千金要方》等書中,更深化了對脫疽的認識,並提出“毒在肉則割,毒在骨則截”的具體手術治療方案。TAO分佈廣泛,但主要好發於亞洲地區,以中東、東南亞、遠東爲主。

脈管炎診療與風險防範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血栓閉脈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認爲與下列因素有關:

1.吸菸:綜合國內外資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中吸菸者佔60~95%。臨牀觀察發現,戒菸能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病情緩解,再度吸菸又可使病情惡化,考慮可能因爲菸鹼可使血管收縮。吸菸與本病關係密切,但並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爲婦女吸菸者,發病率並不高,還有少量患者從不吸菸。

2.寒冷、潮溼、外傷:中國血栓性脈管炎的發病率北方明顯高於南方。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發病前多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傷史。可能這些因素引起血管痙攣和血管內皮損傷,並導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閉塞。

3.感染、營養不良:臨牀觀察發現,許多血栓性脈管炎患者有反覆的黴菌感染史。人體對黴菌的免疫反應,誘發血液纖維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狀態可能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發病有關。

4.激素紊亂:血栓性脈管炎患者絕大多數爲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壯年時期發病。有人認爲,前列腺功能紊亂或前列腺液丟失過多,可使體內具有擴張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減少,並有可能使周圍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本病。

5.血管神經調節障礙:植物神經系統對內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調節功能紊亂,可使血管容易處於痙攣狀態。長期血管痙攣可使管壁受損、肥厚,容易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閉塞。

6自身免疫功能紊亂:自身免疫因素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研究表明脈管炎患者有特殊的抗人體抗原的細胞核體液免疫性,血清中有抗動脈抗體存在。患者血管中發現各種免疫球蛋白和C3複合物,血清中發現抗核抗體存在,無抗線粒體抗體。Gulati等認爲,吸菸等因素可改變血管抗原性,產生自身抗動脈抗體。由此形成的免疫複合物沉積於患者的血管導致血管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

二、病理

病變主要發生於周圍血管中、小動脈和靜脈,以動脈爲主,血管全層呈炎性反應有腔內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其特點如下。

1. 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進展可侵犯上肢。心、腦、腸及腎等內臟血管雖可受累,但極罕見。

2. 主要累及中、小動脈,如累及脛前、脛後及腓動脈閉塞者比率分別爲90%、80%和50%,約40%的患者累及股、膕動脈,其他較大的動脈如股動脈和肱動脈較少見。

3. 病變的血管壁全層呈非化膿性血管炎改變,在全層血管壁中有廣泛的淋巴細胞浸潤及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中性粒細胞較少,偶見鉅細胞。早期即有管腔內血栓形成,血栓初期爲紅色,後變爲淡黃色,含有很多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後期血栓機化,伴有血管腔內細小再管化,血管壁的交感神經可發生神經周圍炎、神經退行性變和纖維化。靜脈受累的病理變化與動脈大體相同。

4. 病變爲節段性,節段之間有內膜正常的管壁,病變和正常部分的界線分明。

5. 少數患者在病變後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圍組織呈廣泛纖維化,動脈、靜脈和神經可被纖維組織包圍,形成1個硬索條,周圍可見到側支循環形成。

6. 血管閉塞的同時,雖可逐漸建立側支循環,但常不足以代償,因此受累肢體供血不足,發生疼痛,功能障礙,骨骼和軟組織營養障礙,肌肉和皮膚萎縮,骨質疏鬆或發生壞死,足和趾部脂肪吸收和纖維化,趾甲增厚,生長緩慢,毛髮脫落,趾部毛細血管增多,擴張而無張力,後期可發生足部壞疽和潰瘍,繼發感染、彌散性蜂窩織炎、腱鞘囊腫或上行性淋巴管炎。嚴重病例可發生神經纖維化,甚至發生神經纖維與其細胞體分離變性。

三、臨牀表現

1.症狀與體徵:

(1)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狀。病變早期,由於血管痙攣,血管壁和周圍組織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現疼痛、針刺、燒灼、麻木等異常感覺。隨着病變進一步發展,肢體動脈狹窄逐漸加重,即出現缺血性疼痛。輕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後,患肢足部或小腿脹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緩解,再次行走後疼痛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稱爲間歇性跛行。重者即使肢體處於休息狀態,疼痛仍不能緩解,稱爲靜息痛。此時疼痛劇烈、持續,尤以夜間爲甚。患肢擡高疼痛加重,下垂後則略有緩解。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下垂於牀旁,以減輕患肢疼痛,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典型體位。一旦患肢發生潰瘍、壞疽、繼發感染,疼痛更爲劇烈。

(2)發涼。皮溫降低患肢發涼、怕冷,對外界寒冷敏感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見的早期症狀。隨着病情的發展,發涼的程度加重,並可出現動脈閉塞遠端的肢體皮膚溫度降低。

(3)皮膚色澤改變 動脈缺血可致皮色蒼白, 肢體擡高後更爲明顯。伴有淺層血管張力減弱而皮膚變薄者,尚可出現潮紅或青紫。此外,部分患者受寒冷刺激或情緒波動,可出現雷諾綜合徵,表現爲指(趾)皮膚蒼白、青紫、潮紅間歇性改變。

(4)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40-50%的血栓性脈管炎患者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可反覆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發作時,肢體淺表靜脈呈紅色條索、結節狀,伴有輕度疼痛和壓痛。2-3周後,紅腫疼痛消退,但往往留有色素沉着。經過一段時間,相同部位或其他部位又可重新出現。因此,有人把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看成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前驅表現。

(5)肢體營養障礙患肢缺血可引起肢體營養障礙,常表現爲皮膚乾燥、脫屑、皺裂;汗毛脫落、出汗減少;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肌肉萎縮、肢體變細。嚴重時可出現潰瘍、壞疽。潰瘍、壞疽常先出現在趾端、甲旁或趾間,可因局部加溫、藥物刺激、拔甲、損傷等因素誘發。開始多爲乾性壞疽,繼發感染後形成溼性壞疽。

(6)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根據病變累及的動脈不同,可出現足背動脈、脛後動脈、膕動脈或尺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7)潰瘍或壞疽 這是肢體缺血的嚴重後果,常發生於趾(指)端。

2。分期

(1) 營養障礙期:患肢除有上述等症狀病日益加重外,間歇性跛行越來越明顯,無痛行走的間距越來越短,最後疼痛可轉爲持續性靜息痛,夜間更爲劇烈。皮膚溫度顯著下降,更顯蒼白或出現潮紅、紫斑。皮膚乾燥、無汗,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此期動脈已處於閉塞狀態,以器質變化爲主摻雜一些功能性因素,肢體依靠側支循環保持存活,腰交感神經阻滯後仍可出現皮溫增高。

(2)壞疽期:此期動脈完全閉塞,側支循環不能保證趾(指)存活。症狀越發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乾癟、乾性壞疽、潰瘍形成。如併發感染,可變爲溼性壞疽,疼痛程度更見劇烈,迫使患者日夜屈膝撫足而坐。溼性壞疽加上這種體位,可使患肢出現腫脹,併發感染後嚴重者可出現高熱、畏寒、寒戰、煩躁不安等毒血癥症狀。

還可根據壞疽範圍將壞壞疽期分爲三級:I級壞疽限於足趾,II級壞疽上界在跖趾關節以下,III級壞疽上界在足跟或足跟以上。

四、診斷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明顯的臨牀症狀和體徵,診斷一般並不困難。

1診斷要點是:

①絕大多數病人是青壯年男子,尤有長期大量吸菸嗜好;

②肢體足背或(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③肢體有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史或臨牀表現;

④初發時多爲單側下肢,以後累及其它肢體;

⑤一般無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2.肢體擡高試驗(Buerger氏試驗),有助於下肢缺血的診斷。方法是患者平臥,患肢擡高45°,3分鐘後,觀察足部皮膚色澤變化;然後讓病人坐起,下肢垂於牀旁,觀察膚色變化。若擡高後足趾和足底皮膚呈蒼白或臘黃色,下垂後足部皮膚爲潮紅或出現斑塊狀紫紺時,稱爲陽性結果。

3.輔助檢查爲了協助診斷,確定動脈閉塞的部位、範圍、程度及側支循環形成狀況,除一般檢查外,還可行下列檢查:

⑴節段性測壓及脈波描記節段性測壓可瞭解肢體各節段的動脈收縮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表現爲患肢膕動脈或肱動脈以下血壓降低。如病變僅限於下肢,踝/肱指數(正常值≥1)可反映患肢缺血的嚴重程度。節段性測壓正常者,可採用應激試驗,如運動試驗、反應性充血試驗,早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應激試驗後踝壓明顯下降,踝壓恢復時間延長。採用多普勒血流流速儀和各種容積描記儀均可描記肢體各節段的動脈波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患肢遠端動脈波形常表現爲單向波,波幅低平,波峯低鈍。病變嚴重時動脈波形呈一直線。

⑵CT血管成像(CTA) 可清晰顯示血管走行、形態及管腔粗細,對狹窄部位做出準確判斷,敏感性特異性達90%以上,主幹可達100%和98%。可以顯示血管腔和血管壁的病變,可見沒有動脈硬化斑塊。但造影劑用量偏大,腎功不全慎用,血管成像可產生假象,導致狹窄評價過度或不足,遠不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MRA) 沒有動脈硬化斑塊影響,敏感性達95%左右,特異性達90%。不足是空間分辨力低,容易高估狹窄程度導致假陽性和走行迂曲的動脈顯示不佳及費用高。

⑷動脈造影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程度和範圍,以及側支循環情況,是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動脈造影可致血管痙攣、加重肢體缺血及損傷血管等不良後果,不宜常規應用,在做最後確診及術前評估時都可以通過動脈造影來明確血管病變的具體情況。典型徵象多爲肢體動脈節段性狹窄或閉塞,病變部位多侷限於肢體遠側段,而近側段血管則未見異常;從正常到病變血管段之間是突然發生轉變的,即病變近、遠端的動脈光滑、平整,顯示正常形態;可見“樹根”狀、“蜘蛛”狀和“螺旋”狀的側支血管。

五、鑑別診斷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閉塞性動脈硬化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均爲慢性閉塞性脈病變,二者在症狀、體徵和病程發展上頗爲相似,但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有下列特點:

①患者年齡較大,大多在50歲以上,不一定有吸菸嗜好;

②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或糖尿病;

③病變動脈常爲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分叉處、髂動脈、股動脈或膕動脈,很少侵犯上肢動脈;

④X線攝片可顯示動脈有不規則的鈣化陰影;

⑤無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表現。

(2)雷諾(Raynaud)綜合徵 爲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發作性痙攣,其臨牀主要表現,爲當受冷或情緒激動後,手指(足趾)皮色突然變爲蒼白,繼而發紫,逐漸轉爲潮紅,然後恢復正常。少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早期也可出現雷諾綜合徵的上述表現,因而必須與其相鑑別。雷諾綜合徵的特點如下:

①大多爲青年女性;

②發病部位多爲手指,且常爲對稱性發病;

③患肢動脈搏動正常,既便病程較長,指(趾)端也很少發生壞疽。

(3)多發性大動脈炎 多見於青年女性;病變常累及多處大動脈;活動期常有低燒、紅細胞沉降率增快;造影顯示主動脈主要分支開口狹窄或阻塞。

(4)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動脈,肢體可出現類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缺血癥狀,其特點爲:

①病變廣泛,常累及腎、心、肝、胃腸道等動脈;

②皮下有循動脈行徑排列的結節、紫斑、缺血或壞死;

③常有發熱、乏力、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及高球蛋白血癥等;

④確診常需行活組織檢查。

(五)糖尿病性壞疽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生肢端壞疽時,需與糖尿病性壞疽鑑別。糖尿病患者有繁渴、易飢、多尿的病史,尿糖陽性,血糖增高。

六、治療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促進側支循環,重建血流,改進肢體血供,減輕或消除疼痛,促進潰瘍癒合及防止感染,保存肢體,以恢復勞動力。嚴重者可截肢。

1 非手術療法:

⑴一般治療: 嚴禁吸菸,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戒菸是所有治療方法的基礎。對於有吸菸史的患者一定要嚴格戒菸,其次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潮和外傷,但患肢不宜過熱,以免增加患肢的需氧量,而引起潰瘍形成。勿穿硬質鞋襪,以免影響足部血循環。

⑵運動療法 患肢作Buerger氏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方法:患者平臥,擡高患肢45~60°,維持2~3分鐘;然後患者坐起,兩足下垂於牀邊,維持4~5分鐘;再平臥,患肢平放於牀上,休息4~5分鐘。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對TAO患肢有指導和計劃的體育鍛煉,對側支建立、增加血流量或改變血量的分配、改善肌肉組織代謝、調節組織的生化改變、糾正血液流變學的病理變化等,都有一定的功效,尤其是對早期患者的作用更爲明顯,主要表現爲疼痛的減輕或消失、無痛行走距離的增加和肢端潰瘍的癒合等。

⑶中醫藥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醫叫“脫疽”、“十指零落”等。脈管炎分虛寒型、溼熱型、淤滯型和熱毒型。虛寒型初見下肢發涼、怕冷、麻木、疼痛,同時伴有疲乏感,局部脹緊壓迫感或足底墊物感有間歇性跛行,行走時因小腿沉困、憋脹,距離越來越短,治療宜溫經散寒,益氣活血、化淤通絡。溼熱型表現爲患肢怕冷、疼痛,常爲遊走性。行走時下肢酸困、憋脹、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現腫塊或結節,紅腫熱痛;患肢有時浮腫。治療宜先清熱涼血,繼而化淤、散結、利溼。淤滯型表現爲患肢怕冷,觸之冰涼,疼痛呈持續性,皮膚紫紅、暗紅或青紫色,腳端皮膚有淤點。治療宜溫經通絡,活血化淤。熱毒型表現爲患肢疼痛,白天輕夜間重,肢體局部紅腫,大便幹。治療宜清熱解毒,化淤通絡。此類型大多指趾骨肌肉壞死,疼痛難忍,創面及易感染,此時寒熱溼細菌毒素等侵犯脈絡,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嚴重,此時不宜單純使用脈通、維腦路通等擴張血管藥,宜中西醫結合用中藥清熱解毒,配合抗生素促使炎症消退,再給以活血化淤的藥物治療。

⑷西醫藥物治療 可通過血管擴張劑、前列腺素擴張血管改善血流,增加患肢血流量,抗血小板藥、抗凝劑和祛聚藥物來避免在血管狹窄基礎上形成血栓,用激素、抗生素來控制血管發生炎症反應,延緩血管病變的進展,但是它們的療效尚未得到廣泛的確認。若在狹窄基礎上形成血栓,及時去除新鮮血栓是挽救肢體的最佳方案。

⑸ 高壓氧治療 患肢因爲缺血導致組織缺氧,引起一系列的症狀。高壓氧治療時增加血氧含量有可能會增加患肢的供氧量從而緩解症狀。每日治療1次,每次3-4小時, 10次爲1個療程。間隔5-7天后,再進行第2療程,一般可治療2-3個療程。

⑹肢體負壓療法。將患肢置入密閉艙內,上肢給予-10。6kPa(-80mmHg),下肢予-13。3kPa(-100mmHg)之壓力,每次10~15分鐘,1~2次/日,10~20次爲一療程。

2。手術治療

理論上看,最有效的方法是動脈重建手術,但由於本病主要累及中、小動脈遠端,動脈重建手術往往缺乏合適的遠端流出道。

⑴腰交感神經切除術 第1期和第2期患者,可先做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如皮膚溫度可升高1-2℃,表示動脈病變以痙攣爲主,可切除第2、第3、第4腰交感神經節和神經鏈,能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常能取得較好的近期效果。

⑵血管內膜剝脫術 適用於動脈主幹侷限性閉塞者,但本病常累及廣泛血管,手術效果不佳。有開放法和半開放法兩種。前者動脈壁切口長,找出內膜和中層分離面後,直視下將血栓內膜剝除;後者切口小,以內膜剝除器剝除血栓內膜。

⑶旁路轉流術 適用於動脈主幹侷限性閉塞,閉塞遠端仍有合適的動脈流出道者。可採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做旁路轉流術。而本症僅5% -10%的患者能施行旁路轉流術。

⑷大網膜移植術 大適用於膕動脈及其以下三支動脈廣泛閉塞且靜脈亦有病變者,分帶蒂網膜移植與遊離網膜移植兩種。前者較簡便,根據網膜血管的不同類型,將網膜裁剪延長,通過皮下隧道,將網膜引至肢體遠端;後者較複雜,遊離的網膜蒂血管與股血管分支吻合

⑸截肢術 對於肢端有潰瘍或壞死者,應做徹底的清創術,以清潔敷料保護創口,全身應用抗生素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藥物,等壞死界線清楚後,可將壞死部分切除;手指的潰瘍多可經保守而痊癒。約5% -10%的患者需做指端或遠側指關節切除術;只有肢體已有廣泛壞死,疼痛不能忍受或難以控制時,方可考慮截肢術。國外文獻報道,需要做趾或足遠側段切除者,約佔患者的20%;另有20%需做膝下或膝上截肢術。

⑹分期動靜脈轉流術(靜脈動脈化手術) 有學者通過動物實驗和對下肢靜脈瓣膜的研究,證明分期動、靜脈轉流可能有效地從簡患肢的血液循環, 適用於動脈廣泛性閉塞而靜脈正常者。並已應用於臨牀,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手術將動脈血流引入靜脈,利用靜脈系統作爲向遠端肢體灌注動脈血流的通道。分淺靜脈型、高位深靜脈型和低位深靜脈型三種手術類型

3.微創療法

對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醫務工作者不但探索新的微創治療治療辦法,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⑴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TAO的介入治療效果無論是在手術成功率上還是術後遠期通暢率上,都明顯差於ASO。對於累及膕動脈和膝下動脈或僅累及膝下動脈者,單純小球囊擴張是可行的辦法,但其血管閉塞與ASO不同,血管壁全層炎性反應使得血管粘連緻密,導絲通過的成功率不高。其基本方法是通過加壓的球囊壓迫動脈斑塊及動脈壁,使管腔擴大,由脈衝的動脈血流維持管腔的擴大狀態。術後再輔以擴血管及溶栓藥,對於促進潰瘍癒合、緩解疼痛有一定的療效,有利於側支循環形成。具有微創性、操作簡單、併發症少、可重複性等優點。

⑵化學性交感神經滅活術(chemical lumbar sympathectomy,CLS):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管痙攣,切除腰交感神經節第2~4節神經鏈,可使下肢血管擴張及開放更多的側支循環,進而改善下肢血液供應。CLS是指在影像學設備(X線、CT及MRI等)引導下,採用經皮穿刺的方式,用神經阻滯劑對腰交感神經進行破壞、滅活,達到化學性切除腰交感神經的目的。近年來腔鏡下腰交感神經切除術也在逐步推廣。其微創、觀察清晰是其優點,但必須技術嫺熟、解剖清楚,才能避免併發症。

⑶幹細胞移植: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嚴重周圍動脈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對於病因不明而需重建小血管的TAO療效較好。幹細胞的移植途徑也有兩種,一是直接在小腿肌肉內注射幹細胞,另一種是動脈穿刺後幹細胞直接注入到動脈內。有報道稱,幹細胞移植治療TAO比ASO效果更好,但具體機制尚未闡明。

⑷基因療法:一些學者認爲,對那些內科和外殼手段治療無效的TAO患者,在足壞疽發生之前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行基因治療也許能獲得滿意效果。

預後:TAO雖然常在肢端造成嚴重損害,甚至截肢而致殘,但本症並不侵襲冠狀動脈、腦動脈和內臟動脈。因此本症對患者的生命並無顯著的影響。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別爲97%和94%。

預防: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誘發本病,並能引起病情的發展,故積極地採取預防措施,能穩定病情、減輕症狀。

1.忌菸酒,調整飲食結構:多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品,避免過食寒性和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螃蟹、無鱗魚、辣椒等);多飲白開水,少喝濃茶、濃咖啡;發現某種食物誘發或加重症狀後,不宜再用。

2.調節情志:中醫認爲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各種不良的情志變化都可導致氣滯血瘀,而誘發本病或使病情加重。所以脈管炎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正確認識疾病,本病雖然徹底治癒困難,但可以控制病情,緩解症狀,減少復發,做到既來之則安之,積極治療最終戰勝疾病。

3.足部清潔與乾燥保持足部清潔、防止感染;因溼冷比干冷對病情更爲有害,故宜保持足部乾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環不良,即使輕微外傷亦易引起組織壞死和潰瘍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的外傷。

4.防寒保暖無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時均宜保持足部溫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但不能過熱,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5.體位變動與足部運動勞動時應隨時變換體位,以利於血液循環。平時可進行足部運動(Buerger運動),以促進患肢側支循環。

診療風險防範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病率現已明顯降低,但對有吸菸史的中青年男性,出現下肢涼麻者應檢查脈搏,肢端破潰者也應做血管檢查,以免延誤診治。

2.目前,對FontaineⅠ期及Ⅱ期的患者多用藥物治療。少數Ⅱ期、Ⅲ期及Ⅳ期患者選用手術、介入、幹細胞移植等治療。

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因該病主要爲膝下血管病變。適合行旁路手術者僅5% -10%,需要根據病人情況綜合治療。靜脈動脈化手術長期遺留下肢浮腫,做深組高位手術可能引起嚴重的迴流障礙,有些乾性壞疽可變爲溼性壞疽,若併發感染,將加重病情。有下肢溼性壞疽者不建議做靜脈動脈化手術。靜脈動脈化手術療效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轉流口位置越低則需要克服的瓣膜越少,血流就能更快達到遠端,故低位深組術式療效比高位深組手術好;

②動脈轉流口應建立在管壁好、搏動強的部位;

③移植的靜脈段口徑在0。3~0。5 cm較爲合適,分流量太大可致肢體明顯腫脹;分流量過小時壓力難以沖垮遠側靜脈瓣膜,動脈血難以達到遠端,同時阻礙了靜脈迴流,導致血栓形成;

④術後較長時間的抗凝治療是提高療效也是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行大網膜移植的患者,剪裁時不要損傷網膜血管,避免網膜摺疊、扭曲、擠壓、過分牽拉,造成網膜的感染壞死。外科手術行腰交感神經切除,對膝下三支病變者無效;除女性和老年患者外,不建議做雙側高位腰交感神經切除,以免影響男性性功能;對於股膕動脈主幹閉塞的患者,實施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可能造成“反常性壞疽”,不宜實行。化學性腰交感神經節切除術要求在X線或CT下準確定位,避免副損害,造成截癱甚至呼吸抑制等併發症。

4.近年來,材料學的進步使得經皮球囊擴張成形術向下肢動脈遠端進軍。目前,股淺動脈長段閉塞介入支架治療和膝下動脈小球囊擴張是目前慢性下肢動脈缺血治療的熱點之一。遺憾的是,我們在臨牀中發現,TAO的介入治療效果無論是在手術成功率上還是術後遠期通暢率上,都明顯差於ASO。由於TAO的病理特點,想在機化的、閉塞廣泛的動脈中打開理想通道並長期維持相當困難,但對可擴開的節段性病變仍有應用價值,因爲擴張後血管的閉塞過程,也是側支循環形成的階段, 對於累及膕動脈和膝下動脈或僅累及膝下動脈者,單純小球囊擴張是可行的辦法,在藥物的輔助下至少可延長保肢時間,爲進一步治療提供機會。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