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行爲習慣 >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專家提醒:每天夠不夠8小時不重要,重要是沒有睡夠4-5個睡眠週期,好的睡眠週期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讓身體得到更大程度的休息,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下面帶來介紹。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有人整宿做夢昏昏沉沉,有人睡四五個小時精神百倍。專家:夠不夠8小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睡夠四到五個睡眠週期。

睡眠週期從淺入深,然後出現夢境期,然後又從淺入深、又出現夢境期,周而復始四到五個,人就醒了。

爲什麼8小時睡眠不重要?

1)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是不同的,個體之間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睡得太多或者太少,反而適得其反,一刀切的“8小時睡眠論”會讓許多人不適應。

2)衡量睡眠質量應該看睡了幾個睡眠週期,執着於“8小時睡眠”沒什麼意義。

尼克·利特爾黑爾斯介紹,一個睡眠週期是90分鐘,90分鐘裏,我們會經歷非眼動睡眠、眼動睡眠、快速眼動睡眠幾個睡眠階段,這個過程就像下樓梯,我們下到越來越深的樓層,就是進入越來越深的睡眠。

90分鐘就是我們計算睡眠時間的基本單元,我們不說我們睡了幾個小時幾分鐘,而是說我們睡了多少個睡眠週期,身體充分的修復和睡眠,都是按週期走的。

3)每晚睡8個小時的剛性安排是不切實際的。

生活中,我們總會碰上加班、聚會或者其他臨時事務,我們很難每晚都睡滿8個小時。每晚8個小時的剛性安排,這我們很難實現,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沮喪。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第2張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1.遵循晝夜節律讓我們睡眠效果更好。

所謂晝夜節律就是到了某個特定時間段我們會自然而然想做什麼東西。身體在晚上9點開始分泌褪黑素讓我們產生睡眠衝動,凌晨1-2點的時候我們睡的最深。另外一幅圖可以看到,從清晨醒來那一刻起,我們就會有三個睡眠需求高峯:下午1-3點,傍晚5-7點,以及晚上11點以後。

2.遺傳決定我們是早睡型還是晚睡型。

有早起型人和晚睡型人。早起型人習慣於早上起牀,晚起型人通常會晚一點,但根據晝夜規律,兩種類型人的最佳起牀時間不會超過2小時。我們可以通過嘗試找到自己最合適的起牀時間點。

3.科學制定自己的起牀和睡覺時間。

從你定的起牀時間開始,根所需睡眠週期個數,逆推就是睡覺時間。比如你最合適的睡眠週期是5,要7點起牀,那麼晚上11點半就必須睡了。

4.按周規劃睡眠週期總數是最好的。

比如你每天要5個睡眠週期,一週就是35個,30-35個都不會有太大影響。通常晚上沒睡夠,白天很多人會有補覺的心理壓力。但只要不連續3天打破習慣的睡眠週期,那麼影響就不大,我們的身體會有強大的調節能力。

5.睡前洗澡調暗燈光有助於更快進入睡眠。

例如:可以模擬自然環境。睡前洗個溫水澡,讓身體提高一兩度再睡,模擬從溫暖到涼爽過程。讓臥室的燈比客廳暗一些,模擬從光亮到昏暗過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關掉大部分有干擾的藍光電子設備——這容易讓頭腦變得清醒,不容易入睡。

正確的睡夠睡眠週期是怎樣的 如何保證好的睡眠質量 第3張

6.採用嬰兒睡姿能獲得更好的睡眠質量。

身體側臥,躺向自己非慣用手一側(慣用右手,躺左邊,慣用左手躺右邊),雙膝微微彎曲,手臂置於胸前,輕輕交疊一起,頸部、頭部和臀部形成一條平滑的直線。這種睡姿會讓你更有安全感,同時也能夠改善打鼾的情況。

7.睡醒後喚醒過程也非常重要。

用自然光喚醒(或者藉助自然光喚醒燈),注意聽到鬧鐘不要馬上坐起來,也不要立刻打開手機。神經緊張快速起牀,對身體和精神都有大的傷害。用比較慢的節奏起來,開啓不慌不忙的一天。

8.如果錯過了睡覺時間,怎麼辦?

社交、繁忙的工作,使我們睡覺時間不可避免受到一些干擾。正確做法是,等下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再睡。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因爲特殊情況沒能10點半準時睡覺,差不多12點再睡。效果比直接入睡更好。

9.週末也不要輕易打破起牀時間。

很多人會有周末補覺的想法,這個無可厚非,不然人生也太艱難了。不過爲了睡眠週期的連續性,你可以選擇更明智的做法。仍然按固定時間起牀,先起來一小段時間,吃個早餐,然後再去補一覺,這樣既能繼續發揮睡眠週期的作用,又能讓自己得到及時的休整。

10.利用補眠技巧獲得高效的精力恢復。

按照晝夜節律,最好是在下午1-3點,次優選是傍晚5-7點,我們可以設定30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不一定要睡着,哪怕是閉着眼休息也行。這樣短時間就能補充昨晚的睡眠不足,同時消除大腦的疲勞,讓你的身體重回巔峯。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