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用品 > 教育資訊 > 怎麼讓孩子遇事肯與家長溝通 怎麼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怎麼讓孩子遇事肯與家長溝通 怎麼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8.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孩子及時跟家長反饋,會有很好的改善和解決方法,不過很多時候孩子的偏激行爲都是因爲不信任父母導致的,那麼怎麼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不信任父母,孩子遇事自己扛

怎麼讓孩子遇事肯與家長溝通 怎麼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曾十分依賴信任父母,遇到害怕的事就緊緊粘着父母。

可當孩子長大遇到問題時,很多父母明明愛孩子,說的話卻像在怪孩子。

“你不惹人,別人怎麼會惹你?”

“老師爲什麼只批評你?”

育兒專家楊樾說:很多中國家庭有一種奇怪邏輯,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家長總是先數落自己的孩子。

而如果孩子犯錯,父母的迴應更是句句扎心:

“早告訴你,偏不聽。”

“挨教訓了吧?看你下次還敢不敢。”

出於信任,孩子遇事都曾願意告訴父母。但若孩子嘗試跟父母溝通,得到的不是信任和幫助,而是指責和批評。久而久之,孩子會閉上嘴巴,態度和做法也隨之改變。

閨蜜洋洋事無不可對媽媽言,她說,對媽媽的信任,源於小學時的一件事。

洋洋很漂亮但家裏窮,常被一個男生欺負。一次她反抗,糾纏中被班主任看見,便教訓兩人。

洋洋不認爲自己有錯,班主任祭出大招請家長,她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爲什麼就欺負你女兒?她還嘴硬。

媽媽相信她,但她老實又耿直,說不過班主任和男孩爸爸。

她憋不出話,卻做了個艱難決定,擡手給男同學一耳光,鼓起勇氣問班主任:你說,響不響?

在場所有人都蒙了,至此之後再沒人敢欺負她。

鄭淵潔的《智齒》有一個情節:

當被冤枉偷東西時,女孩樑新第一反應是:“我要告訴我媽媽。”

老師不禁一愣,他原想:你不從實招來,我就通知你媽媽。

很多孩子看到這一段時,也覺得不可思議,但錯愕過後是滿心羨慕:

只有被父母無條件愛着的孩子,纔會有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

他們相信父母是瞭解自己的,無論好事壞事都敢告訴父母,因爲父母就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怎麼維護孩子和父母的信任關係

怎麼讓孩子遇事肯與家長溝通 怎麼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第2張

尹建莉老師曾說: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長大後跟自己越發疏遠,甚至無話可說。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大多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要維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讓孩子遇事肯說,父母需要這麼做:

鼓勵孩子表達

告訴孩子,他有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的權力和自由,讓孩子知道,在父母面前,即便是說錯了也沒有關係。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犯錯是難免的。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一味責怪和批評,更不要責罵孩子不懂事,甚至否定貶低孩子的人格,把孩子越推越遠,而是要給孩子學習和改正的機會。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飲料倒在地板上,請抱抱孩子說:“沒關係,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我小時也經常犯錯,我們一起想想看怎麼才能把地板清理乾淨?”

傾聽孩子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傾聽者,而父母卻扮演了訓導者。

有位朋友博聞強識見解不凡,可是10歲的兒子跟他要麼不說話,要麼就吵架。後來他意識到,問題在自己:兒子一開口,他就接過話頭滔滔不絕。

他笑說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大樹底下不長草”,見解再好兒子都不要聽。

因爲他太正確太能說,兒子不願意在他面前說任何話。

想孩子願意說,父母要懂得少說多聽。當孩子主動溝通時,不要急着下結論,也不要急於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要從建議、評價、指責、命令轉爲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耐心聽孩子講完。

在聊天過程中,不能敷衍孩子,要給予真誠的反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被需要的。

無條件信任孩子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只要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認同孩子,孩子就會接收到這份期望正向反饋,努力並且真的做到更好。

同理,信任也是雙向的。

爲人父母,我們要相信孩子都有向陽生長的潛能。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遇到什麼挫折,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依然相信他。

在這份信任下,父母才能放下質疑和批評的眼光,在孩子需要信任和支持的時候給予認同和接納。孩子也會因爲這份信任,遇到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父母。

其實,孩子天生是願意與父母交流的,最初遇到困難和挫敗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傾訴。

世上本沒有不願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希望我們都學會做信任和理解孩子的父母,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遇到困難時都會自信地說:我要告訴爸爸媽媽。

怎麼讓孩子遇事肯與家長溝通 怎麼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第3張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