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生活疾病 > 慢性腸炎者八大飲食禁忌推薦四種養生飲食

慢性腸炎者八大飲食禁忌推薦四種養生飲食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到了夏秋,慢性腸炎患者經常因飲食不慎引起腹痛、腹瀉發作,病程長,營養損失多,患者身體消耗大,嚴重時失鹽、失水可引起虛脫,慢性腸炎長期不治,營養不良,貧血,很多人吃什麼

慢性腸炎者八大飲食禁忌推薦四種養生飲食

1、牛奶和牛奶製品

如牛奶、奶油、蛋糕、奶茶等。

每100毫克的牛奶中含有約4.5克的乳糖,乳糖在人的小腸內被乳糖酶分解成中葡萄糖和半乳糖後才能被吸收。嬰兒通常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可以消化吸收母乳,斷奶後,體內乳糖酶的合成逐漸減少,由於各種原因小腸內缺乏這種乳糖酶,大量未消化的乳糖可以順利到達大腸,大腸內的細菌利用乳糖發酵,產生大量氣體乳糖不耐受症在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歐美白色種類通常很少發生,中國人乳糖不耐受症的比例達到93%,而且同樣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個人差異也很大,很多人只有攝取一定量的乳糖纔會發生症狀因此,很多乳糖不能忍受患者不知道,腸炎患者腸道菌羣的失調狀態容易產生氣體膨脹,甚至產生糜爛。

其次,大多數腸炎是免疫性腸病,在免疫功能過高的情況下吃高蛋白質的牛奶,每100毫克牛奶中約含有3克蛋白質,包括芝士蛋白質和乳清蛋白質,這兩種蛋白質都有可能加重免疫性疾病。(這裏強調乳糖不耐受症和牛奶過敏的鑑別,前者的問題來源於消化系統,後者來源於免疫系統,其次,乳糖不耐受症少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多見於成人,相反,牛奶蛋白過敏孩子少見)。

2、炒油膩的東西

包括肉類、油炸製品、肥肉、老火湯、動物油脂、餐廳路邊攤的飲食等。

難消化的油脂可增加胃腸道負擔,其滑腸的作用可使腸炎患者腹脹腹瀉症狀加重,此外,反覆或長時間高溫烹飪下的油脂過氧化可產生各種致癌物,增加癌變風險。(再次強調路邊攤飲食的風險,高含量的溝油反覆使用,加入化學香精製劑,大部分腸炎患者在此飲食後明顯誘發症狀)推薦蒸、煮、烹飪、燉低油烹飪方法。

3、避免不潔、變質、醃製、隔夜、冷凍食物

衆所周知,這種食物容易繁殖細菌和真菌,含有高鹽、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刺激腸粘膜的炎性反應和炎性增殖,有這種飲食習慣的地區是腸炎和腸癌的高發地區。另外,這種食物長時間放置和再加熱,營養容易流失,從營養和安全的角度來看,儘量避免吃。

4、生冷、性冷的蔬菜、海鮮

如冷飲、涼拌蔬菜、西瓜、生梨、苦瓜、柑橘、柚子、枇杷、綠豆、蜂蜜、香蕉、蝦蟹等。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胃腸粘膜,影響胃腸動力,形成消化不良,同時引起胃腸痙攣,引起腹痛、大便失調,中醫認爲這種食物性味寒冷,損害脾陽,滋生溼邪,阻止脾胃,溼氣從寒冷開始,形成寒溼,脾臟不健康,清濁慢性腸炎患者脾胃虛弱,脾腎陽虛,吃性味冷的食物確實會加重病情。相反,荔枝、龍眼、牛羊肉、胡椒粉、青椒等溫暖的食物可以適當食用。柿子、石榴、蘋果含有單寧酸和果膠成分,有助於收斂止瀉,適量食用。

5、避免飢餓、暴飲暴食

腸胃功能紊亂,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結腸炎患者尤爲重要。

6、慎重使用堅硬、粗纖維食物

燒烤、油炸食物、韭菜、芹菜、蒜臺、粗糧等食物可引起腸胃粘膜的機械損傷,增加腸胃負擔,具有滑腸作用,引起腹痛、腹瀉,甚至穀物不化。建議多吃半流質、少渣食物,減少腸蠕動,有助於止瀉,推薦新鮮嫩葉、蔬菜粥、精米麪等軟熟食物。

7、慎用刺激性食物和調味料

如酒精製品、咖啡、濃茶、辣椒油、芥末等,可對胃腸粘膜形成胃腸粘膜的化學性刺激,誘發腸道炎症反應,形成腸粘膜充血,引起腹痛,大便失調。

8、慎用產氣發酵食物

例如蔗糖、過甜點心、生蒜、生蔥、豆類、番薯等,乳脂是一種飽和脂肪,大量存在於巧克力製品及冰淇淋,它難以消化,爲此,肝臟不得不分泌大量膽汁,助其在腸道分解,這種腸道環境特別適合華德嗜膽菌生存,這種菌類原本幾乎不存在於人體腸道,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在經常食用乳脂製品的實驗鼠腸道中,這種菌的比例高達6%,它可激活腸炎患者的免疫系統,加重腸炎。豆類所含的低聚糖如水蘇糖和棉子糖,被腸道細菌發酵,能分解產生一些氣體,可引起腸內氣體充盈,甚至發生急性腸擴張或潰瘍穿孔等併發症,對於易脹氣腸鳴患者,應減少食用。

補充水鹽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飲食:慢性腸炎脫水時,應立即補充淡鹽水、蔬菜汁、粥、蔬菜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如蛋、魚等。

山藥蓮子粥:山藥30克,蓮子20克,粳米100克,分早晚服用,有健脾和胃止瀉的效果。

鯽魚羹:砂仁10克、陳皮10克、鯽魚1000克、大蒜2頭、胡椒10克、蔥、鹽、醬油適量,燉煮成羹即可,空腹食之,有醒脾暖胃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之慢性腹瀉、慢性痢疾。

莧菜莧粥:新鮮馬齒莧90克(或幹馬齒莧30克),加入粳米100克粥,早晚服用,止瀉,適用於溼熱大腸粘液的患者。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