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生活疾病 > 外傷性癲癇應該如何治療

外傷性癲癇應該如何治療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閲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外傷性癲癇是指繼發於顱腦損傷後的癲癇性發作,多見於年輕成年男性,具有癲癇家族史者更易發生,可發生在傷後的任何時間,甚難預料,早者於傷後即刻出現,晚者可在頭傷痊癒後多年始突然發作。不過,並非所有的腦外傷病人都併發癲癇,按初次癲癇發作的時間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癲癇。

外傷性癲癇應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外傷後早期1周以內的短暫的抽搐,多無重要臨牀意義,此後也不再發作,故無特殊治療。對反覆發作的早期或中期癲癇則應給予系統的抗癇藥物治療。一般應根據發作類型用藥,如大發作和侷限性發作,選用抗癇藥物的順序為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撲米酮(撲癇酮)或丙戊酸鈉;小發作則常用丙戊酸鈉、乙琥胺、地西泮(安定)或苯巴比妥;精神運動發作則首選卡馬西平,其次為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丙戊酸鈉或地西泮;肌陣攣發作則宜選用地西泮、硝西泮(硝基安定)或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用藥的原則是使用最小劑量,完全控制發作,又不產生副作用,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完全控制發作,並根據病人發作的時間,有計劃地服藥。所選定的藥物一旦有效,最好是單一用藥,不輕易更換,並行血藥濃度監測,維持血藥濃度直至完全不發作2~3年,再根據情況小心逐步緩慢減藥,若達到完全停藥後仍無發作,則可視為臨牀治癒。

對少數晚期難治性癲癇經系統的藥物治療無效時,則需行手術治療,約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可獲得良好效果。術前根據腦電圖、CT掃描、MRI等確定致癇灶部位,術中用皮質腦電圖進一步精確定位,切除腦膜、腦癲痕及致癇灶,病灶在額極者可行額極切除術。異物、碎骨片、腦膿腫亦可採取開顱手術或立體定向術以清除或切除。

手術方法:術前應認真進行癲癇源灶定位,因為腦損傷後的瘢痕雖為外傷性癲癇的病因,但引起癲癇發作,卻往往是位於病變附近的(偶爾是遠離的)癇性放電灶,有時甚至是多源性的,故手術時不僅要切除腦瘢痕組織,同時,還必須切除貌似正常的癇灶,否則癲癇不能控制。手術宜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下施行,以便術中描記皮質電圖及電刺激。如果頭皮留有較大的瘢痕,手術切口應考慮到頭皮的血運供應及整形修復設計。開顱方法以骨瓣開顱為佳,暴露充分,有利於癇灶的測定。若有顱骨缺損,應先將頭皮與硬腦膜的粘連小心鋭性分離,如常環狀切開硬腦膜,同樣小心分離硬腦膜與腦組織,以免損傷過多的正常腦皮質。然後在皮質腦電圖指引下,切除腦瘢痕及癲癇源灶,切除時應注意保護腦重要功能區,將已瘢痕化的膠樣組織儘量予以切除,深部到腦室膜為止,應避免穿通腦室。皮質上的癲癇放電灶則宜採用軟膜下灰質切除的方法,按皮質腦電圖監測的範圍,小心沿腦回中線電凝後剪開軟腦膜,再用小括勺或吸引器,將該腦回的灰質切除,把保留的軟腦膜蓋回原處。繼而再測定皮質腦電圖,直到所有癇性放電灶均消失為止。最後,充分止血,完善修復硬腦膜,顱骨缺損應視具體情況同期或擇期修補,如常縫合頭皮各層,皮下引流24h。術後繼續抗癇藥物治療2~3年。

(二)預後

外傷後早期癲癇常在首次發作之後有一間歇期,數週或數月不等,以後頻率逐漸增高,約在3~5年左右半數病人可能有所好轉,或趨於停止。部分病人中仍繼續有所發作,但頻率不定,程度較輕者抗癇藥物多能控制。另有少數病人癲癇發作頻繁,甚為頑固,預後較差。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