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科普 > 孕期疾病 > 先兆流產的原因

先兆流產的原因

來源:媽媽親子館    閱讀: 9.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很多疾病,通常在我們的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我們身邊侵害着我們,可是我們卻毫不知情,更搞不懂原因。例如先兆流產,很多人聽說過先兆流產,深受其害,可是卻只默默地承受着這傷痛,卻不去了解清楚先兆流產的原因,總以爲是老天眼對自己不公平。可真的是這樣嗎?沒有無緣無故的疾病,沒有無緣無故的先兆流產。看看先兆流產的原因,你就會知道不是老天爺不公平了。
先兆流產的原因
先兆流產的原因

先兆流產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先兆流產最主要的是遺傳因素造成的胚胎異常。因此引起的流產,其實可說是一件好事。因爲不正常的胎兒,如果真的足月產下,也會有畸形或異常。

二、臍帶供氧不足、羊水疾病、胎盤病毒感染以及某些婦科炎症等,也會引起先兆流產。

三、孕婦營養不良,也是流產的原因之一。有的孕婦早期有嚴重的妊娠噁心、劇吐,以致極度營養饋乏,對胚胎的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也容易發生流產。

四、女性懷孕後,若情緒不穩定、憤怒、憂傷等精神刺激,擾亂了大腦皮層的活動功能,引起子宮的收縮而迫出胚胎,或使胚胎在子宮內死亡。

五、如果孕婦患了流感、風疹等急性傳染病,會由於高燒、細菌病毒釋放的毒素而致流產。

六、內分泌失調,如黃體、腦垂體、甲狀腺的功能失調,以及子宮發育不良中子宮過度後屈,致使子宮腔對胚胎的發育起了阻礙作用,也可能引起流產。

七、孕期性生活如果沒有注意,尤其是在早孕早期,如果性交體位壓迫到了孕婦腹部或者很粗暴,也可能引發流產。

八、懷孕期間做婦科檢查時,若手法粗暴,亦是易引起流產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尤其對體質虛弱的孕婦更要注意。藥物與某些化學物質,如奎寧、一氧化碳、鋁、磷、汞、苯中毒,亦常使胚胎難保。

先兆流產的症狀

要保證孕婦懷孕期間胎兒的健康成長,瞭解先兆流產到底有哪些症狀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陰道出血。陰道出血可分爲少量出血和大量出血,持續性出血和不規律出血。孕期的前三個月出現陰道出血現象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陰道出血還伴隨着疼痛,這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因爲那可能是流產的徵兆。

二是疼痛。骨盆,腹部或者下背可能會有持續的疼痛感。當陰道出血的症狀出現後,可能幾小時或者幾天後就會開始感到疼痛了。

三是陰道血塊。陰道排出血塊或者淺灰色的組織。

如果懷孕期間出現這種症狀,那麼要馬上就醫進行保胎。

先兆流產的治療

孕婦出現了先兆流產的症狀,要馬上就醫,其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一般治療。如發生先兆流產,孕婦應該注意休息,減少活動,禁止性生活,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減少對子宮的刺激,同時避免過分的精神緊張,否則會引起流產。在流血停止後,最好休息兩星期後再恢復工作。此種先兆流產治療方法適用於輕微先兆流產症狀的女性朋友。

二是藥物治療。黃體酮有保證胚胎髮育、維持妊娠、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降低子宮緊張度的作用。藥物的先兆流產治療方法在孕早期,可用黃體酮保胎,也可肌肉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療(因爲該激素有刺激黃體功能的作用)。在孕中晚期可用鎮靜藥和阻滯劑,以減少精神刺激和抑制宮縮。另外,口服維生素E也有益於維持胚胎的發育。

三是中醫治療。中醫可根據辯證施治:腎虛者用菟絲子、桑寄生、阿膠、續斷。外傷者可用小柴胡湯加減當歸、柴胡、生黃芪、升麻根、桑寄生、阿膠和續斷等先兆流產治療方法。

先兆流產的預防

先兆流產的預防,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注意休息。孕婦應該多臥牀休息,減少活動,但並不是說24小時都躺在牀上不動,應該適當地進行輕微地活動。必須禁止性生活,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陰道檢查,以減少對子宮地刺激。另外,還要避免刺激乳房,因爲刺激乳房也會引起宮縮,導致先兆流產的發生。

二是留意流血量和性質。隨時觀察陰道排液中是否有組織物排出。排出物最好能保留給醫生觀察。如果有出血量增多,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三是注意腹痛情況。準媽媽們如果出現腰痠,下腹部墜脹感,經過休息後仍不能緩解,甚至加重時,可就要提高警惕了。若有下腹痛加劇,伴有陰道流血,並有組織樣物排出應及時報告醫生。

先兆流產的護理要點

如果孕婦出現了先兆流產的症狀,也不必過於緊張,應及時就醫,同時注意一些護理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了解造成先兆流產的原因,對症下藥。

二是要注意休息,但是也不用一直臥牀,也要適當地走動。

三是要減少刺激,禁止性行爲,同時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婦科檢查。

四是要注意陰道的出血量,觀察是否有組織物排出,如果有異物,應帶組織物到醫院檢查。

五是如果孕婦下腹陣痛加劇,但是出血量並沒有增加,這種情況要及時向醫生報告,以檢查是否有併發症。

總之,孕婦出現先兆流產的症狀也不必太過恐慌,弄清原因,對症下藥纔是根本。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